文章解析

zhú
zhī
·
·
shān
táo
hóng
huā
mǎn
shàng
tóu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shān
táo
hóng
huā
mǎn
shàng
tóu
shǔ
jiāng
chūn
shuǐ
pāi
shān
liú
huā
hóng
shuāi
láng
shuǐ
liú
xiàn
nóng
chóu

译文

春天,鲜红的野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江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这源源不断的江水就像我无限的忧愁。

逐句剖析

"山桃红花满上头":春天,鲜红的野桃花开满山头,

# 上头:山头,山顶上。,山桃:野桃。

"蜀江春水拍山流":蜀江的江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

# 山:山崖。一作江。,拍:拍打。,蜀江:泛指四川境内的河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

# 似:好像。,衰:凋零,败落。

"水流无限似侬愁":这源源不断的江水就像我无限的忧愁。

# 侬: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是一首七言绝句,以细腻笔触,描绘一位女子在爱情受挫时的满心愁怨。开篇两句,勾勒出女子所处之景,漫山桃花热烈绽放,绯红一片,江里春水潺潺流淌,涣然灵动,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春意。如此盎然春色,不经意间撩拨起女子的春思,也随之牵出她内心深处的缕缕愁绪。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通过比喻间接抒情,将“花红易衰”比作“郎意”,将“水流无限”比作“侬愁”,借桃花和江水这两种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女子内心的情感。整首诗情景交融,不着痕迹,营造出高妙优美的意境,读来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竹枝词》创作于公元822年,即唐穆宗长庆二年,彼时刘禹锡正担任夔州刺史。刘禹锡对当地民歌极为青睐,他效仿屈原创作《九歌》的方式,汲取民歌精髓,选用其曲谱,精心创作了全新的《竹枝词九首》,而我们所提及的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描绘了山上山桃红花烂漫盛开,蜀江春水拍打着山脚流淌的景象。营造出美好却又暗含忧伤的氛围,表达了闺中女子对情郎心意易变的哀怨,以及自身愁绪如江水般无尽的伤感。这是一首写闺怨题材的七言绝句,借山桃红花易衰和蜀江春水长流的景象,写出了女子在爱情中的无奈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前两句描绘的山桃红花、蜀江春水本是充满活力的春日美景,但在女子眼中,却引发了她内心的愁绪。后两句直接抒情,将花和水赋予了情感色彩,以乐景衬哀情,让美好的景色与女子哀怨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更强烈地烘托出女子因爱情而生的痛苦与无奈。通过情景交融,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女子内心复杂的情感,仿佛身临其境般体会到她在爱情中的纠结与愁思。比喻:“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人将女子的情感体验通过巧妙的比喻具象化。前半句把“花红易衰”比作“郎意”,以山上娇艳的桃花虽盛开时绚烂夺目,却容易凋谢的特点,来类比男子情意的无常与易变。桃花的艳丽如同男子最初热烈的爱意,然而花期短暂,男子的情意也如这花红一般,迅速消逝。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鲜明的画面:“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勾勒出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热烈绽放,红得夺目,仿佛给山峦披上了一层艳丽的锦袍;下句则刻画了蜀江春水奔腾不息,拍打着山脚潺潺流淌的景象,展现出一幅水绕山环、相互依偎的动人画面。这本是充满生机与诗意的美景,然而对于诗中的女子而言,却如同一把锐利的剑,深深刺痛她的心,勾起无尽的痛苦。紧接着“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人巧妙地借景抒情,运用两个精妙的比喻,将女子内心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娇艳却易凋零的桃花,比作郎君那虽曾甜蜜却转瞬即逝的爱情,曾经的炽热如春花般绚烂,却又如同花期短暂的桃花一样迅速衰败;而那绵绵不绝、滔滔流淌的江水,则恰似女子心中无法排遣的愁苦,没有尽头,无尽蔓延。这两句诗,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将失恋女子内心深处的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喻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贴切自然又动人心弦,读者仿佛能透过文字,真切感受到女子在爱情中遭受挫折后的悲伤与无奈,不禁为她的不幸遭遇而心生怜悯。值得一提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写下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样以江水来比喻愁绪,将亡国之痛的深沉与悠长表现得淋漓尽致,历来备受赞誉。而追根溯源,此句实则脱胎于“水流无限似侬愁”,足见刘禹锡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与写作手法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跟前一首相同,同样运用了民歌常见的比兴手法。先描绘眼前水绕山、似眷恋的景致,随后以之设喻,倾诉愁绪,生动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诗中的比喻新奇独特,极富画面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竹枝绝唱,后人苦力不逮。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刘梦得《竹枝》九篇,盖诗人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张籍为之,未必能也。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 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宋王灼《碧鸡漫志》

# 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其一云:“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其一云:“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竹枝词俚而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诸诗生成《竹枝》声口,与绝句不同,即其调以想其声,真足动心悦耳。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然其乐府诸作,篇篇皆佳。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诗经》比而兼兴之体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近现代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日暮》

下一篇: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