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dān

朝代:南北朝作者:萧衍浏览量:3
huí
líng
shàng
běi
zhǐ
hán
dān
dào
duǎn
qiè
shāng
nán
shān
wèi
jūn
lǎo

译文

回头望那灞陵之上,向北指着通往邯郸的道路。身着短衣的我(妾)虽不显露悲伤,却愿如南山一般为你(君)慢慢老去。

逐句剖析

"回顾灞陵上":回头望那灞陵之上,

# 灞陵:汉文帝陵墓所在地,在长安城东南郊。据《史记·张释之传》载:汉文帝时,在霸陵桥修起庞大的陵墓,他对群臣说,如果以北山的石为椁,用丝麻加漆汁漆合起来,谁也无法触动到棺柩了。中大夫张释之对汉文帝说,再牢固的陵墓,也是有隙可乘的,若得民心,虽无石棺,也不必担心百姓破坏了。文帝觉得他讲得有道理,遂拜张释之为廷尉。,回顾:一作“回头”。

"北指邯郸道":向北指着通往邯郸的道路。

# 邯郸道:通往邯郸的道路。据《史记·张释之传》载:汉文帝刘恒行至霸陵,指着新丰(地名,在陕西临潼县东北)道,对慎夫人(慎氏,邯郸人,生卒年、家世不详。汉文帝刘恒的宠妾,史称慎夫人,有美色,能歌舞,擅鼓瑟)说:“此走邯郸道也。”意思说这是往邯郸走的道路啊,从这里走去,就可以到达慎夫人的家乡了。慎夫人听了,便动起思乡之情,汉文帝遂命慎夫人鼓瑟,并和着瑟声而歌,意境非常凄然。

"短衣妾不伤":身着短衣的我(妾)虽不显露悲伤,

# 妾:女性自谦的说法。,短衣:短装,平民的衣服。

"南山为君老":却愿如南山一般为你(君)慢慢老去。

# 南山:即秦岭之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市南,距霸陵不远。古代传说为仙人修炼之处,是道教名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邯郸歌》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创作的一首五言乐府诗。这首诗以汉文帝宠妃慎夫人为叙述视角,借用“回顾灞陵上”“北指邯郸道”等典故,回顾了汉文帝与慎夫人游历霸陵时所触发思乡之情的场景。全诗四句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用典贴切,笔法细腻,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开国君主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开国君主。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齐高帝萧道成族侄。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东下建康,废齐和帝自立,国号“梁”,建元“天监”。即位后优容高门皇族,但亦注重擢拔寒士,鼓励农耕,减免租税。后期因佞佛、内部矛盾激化等导致侯景之乱,饥病困死。太子萧纲即位后,追谥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其早岁与沈约、谢脁、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于齐竟陵王子良的西邸,号为“竟陵八友”。史称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其爱好文学,凡制诏文檄书表之类,多为其自撰。精通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梁武帝集》。作品有《孝经义》《周易讲疏》《乐社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思乡的乐府诗。诗歌以灞陵回望、指向邯郸道的场景起笔,通过“短衣妾不伤”的克制与“南山为君老”的深情,展现了汉文帝与慎夫人的一段感情经历,笔法细腻,感人至深。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诗用典,贴切无痕,如“回顾灞陵上”一句,化用《史记·张释之传》中“霸陵修墓”的典故:汉文帝时,在霸陵桥修起庞大的陵墓,他对群臣说,如果以北山的石为椁,用丝麻加漆汁漆合起来,谁也无法触动到棺柩了。中大夫张释之对汉文帝说,再牢固的陵墓,也是有隙可乘的,若得民心,虽无石棺,也不必担心百姓破坏了。文帝觉得他讲得有道理,遂拜张释之为廷尉。诗人以“灞陵”象征过往的情谊与难忘的记忆,回望此地,暗含着对离别场景的深切眷恋。​

3. 分段赏析

“回顾灞陵上”一句,描绘了主人公回首眺望的动作与场景。“回顾”二字勾勒出留恋不舍的姿态,“灞陵”是汉文帝陵墓所在地,在长安城东南郊,历史上著名的送别之地,常与离别愁绪相关联。这里的“灞陵”不仅是具体的地点,更象征着过往的情谊与难忘的记忆,主人公回望此地,暗含着对离别场景的深切眷恋。​“北指邯郸道”两句转向前路的描写。“北指”与上句的“回顾”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回望过去,一个指向未来,动作的转换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决绝。“邯郸道”,指通往邯郸的道路,化用《史记·张释之传》中汉文帝指路的典故,点明了前行的方向与路途,邯郸在古诗中常与羁旅漂泊相关联,这条道路不仅是地理上的行程,更象征着漫长而未知的远行。“短衣妾不伤”一句以以慎夫人口吻所写。“短衣”既可能是旅途奔波中的简便装束,也暗示着主人公身份的朴素与处境的艰辛。“不伤”二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并非真的毫无悲戚,而是将离别的伤痛默默隐忍,展现出一种外柔内刚的品格,在羁旅的背景下更显其坚强。​“南山为君老”一句以坚定的意象收束全诗。“南山”常被视为永恒不变的象征,诗人以南山自比,用“为君老”的誓言,将短暂的离别与长久的守候联系起来。这句诗没有直白的抒情,却通过“南山”的坚定意象,传递出对远方之人的深情与坚定的承诺,将前文的隐忍转化为绵长而执着的情感,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谢灵运《日出东南隅行》

下一篇:南北朝·江淹《铜爵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