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那有碍":浮云忽东忽西没有阻碍,
"出处岂虚心":飞流到哪儿都是空空虚虚。
"晓入洞庭阔":早晨还在洞庭湖上盘旋,
"暮归巫峡深":夜晚便已飞入巫峡山中。
"渡江随鸟影":忽而随着一群鸥鸟渡江,
"拥树隔猿吟":忽而又隐入密林漫起一片猿声。
"莫隐高唐去":像楚襄王游览云梦台,作巫山云雨,
# 莫隐高唐去:则引用了宋玉记载在《高唐赋·序》中的典故,说自己与楚襄王游云梦台。
"枯苗待作霖":降落下一场甘霖,滋润久旱的禾苗。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云自由自在地飘荡,从早到晚跨越洞庭、巫峡,伴随鸟影、萦绕树木的景象,体现了云的飘逸与灵动。同时,尾联借云“作霖”表达了对润泽万物的期盼,暗喻诗人济世的情怀,营造出开阔且富有深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抱负。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表面上写云的自由自在、行踪不定,如“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以及在洞庭、巫峡间的飘荡等,实则借云来寄托自己渴望自由、想要有所作为,能像云作霖般济世的志向与情怀。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等云在不同场景中的动态,描绘出广阔且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内心开阔的情感。用典:“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以“高唐神女”的典故。传说高唐神女能行云布雨,此处诗人借此典故,呼吁云不要隐于高唐,而要为世间枯苗降雨,含蓄地表达出对济世甘霖的期盼,也委婉寄寓了希望有人能出而济世、拯救苍生的愿望。
3. 分段赏析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从炼字角度看,“碍”和“虚”生动地写出云飘荡时不受阻碍,以及看似无心的状态。表达技巧上,运用反问,强调云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同时也为后文借云抒怀做铺垫,展现出云不羁的形象。“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晓”和“暮”点明时间变化,从清晨到傍晚,时间跨度大。“入”和“归”则赋予云以人的动作,形象地描绘出云的行踪。空间上,从广阔的洞庭到幽深的巫峡,展现出空间的转换与开阔感,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体现了云的飘逸与游历之广。“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随鸟影”和“隔猿吟”,细腻地描绘出云与鸟、树、猿等自然元素相互映衬的画面,展现出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诗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从内容主题来看,诗人借对云的劝诫,希望云不要隐入高唐,而是去为枯苗降下甘霖,暗喻自己渴望能够像云施雨般,为世间带来帮助,表达了诗人济世的情怀与抱负,使诗歌的内涵得到升华。
上一篇:唐·周贺《旅情》
下一篇:唐·皮日休《太湖诗·投龙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