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xíng
xìng

朝代:唐作者:李华浏览量:2
yáng
chéng
xià
cǎo
jiàn
shuǐ
dōng
liú
xiàng
西
fāng
shù
rén
huā
luò
chūn
shān
niǎo
kōng

译文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树木秀丽无人欣赏,鲜花绽放也自凋落,山路漫长春光无限,空荡静寂只闻鸟鸣。

逐句剖析

"宜阳城下草萋萋":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

# 萋萋:草繁茂的样子。,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涧水东流复向西":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 向:转向。

"芳树无人花自落":树木秀丽无人欣赏,鲜花绽放也自凋落,

# 落:凋落。,芳树:泛指佳木;花木。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三:“芳树垂绿叶,清云自逶迤。”

"春山一路鸟空啼":山路漫长春光无限,空荡静寂只闻鸟鸣。

# 啼:鸟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行即兴》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作品。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绝句。诗人于春日途经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时,面对眼前春景触景生情,写下这首饱含黍离之悲的诗篇。人借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明媚春色,反衬出“花落鸟空啼”的凄凉心境。全篇未着一字直抒胸臆,却通过景物描写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散文家

李华(715~766),唐代散文家。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贬官。后入李岘江南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善古文,与萧颖士齐名,时称“萧李”,同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风格平正,文字畅达。其亦有诗名,独孤及称其“吟咏情性,达于事变,则咏古诗”。今存其诗大多为古诗,或借古讽今,或比兴寄托,继承了阮籍、陈子昂的传统。代表作品有《吊古战场文》《与弟莒书》《与表弟卢复书》《与外孙崔氏二孩书》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华曾在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接受伪职,因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此诗正是创作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当时的宜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便建于此地。境内女几山是著名胜景,山中古木参天、流泉潺潺、鸟语婉转、花香袭人,风光旖旎,宛如一座天然大园林,历来吸引着皇室成员、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四方游客前来游览。可惜在安史之乱期间,这片秀丽之地遭受严重破坏,战后景象一片荒凉。李华在安史之乱平息后的一个春天途经宜阳,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残败景象,不禁感慨万千,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写下了这首寄托深沉家国情怀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宜阳城的荒凉景象。诗人借景抒情,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乱后的凄凉,表达了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深切哀伤,以及对盛世不再的无限怅惘。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李华沉郁苍凉的诗风。

2. 写作手法

互文:“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二句运用互文手法,芳树与春山实指春山之芳树,花自落与鸟空啼共同构成无人欣赏的寂寥图景。诗人通过自落、空啼的互文表达,既写春景之美,又暗含战乱后人迹罕至的凄凉,使诗意含蓄深沉。反衬:以动衬静,“花自落”与“鸟空啼”形成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落花无声,诗人却言“自落”;鸟鸣婉转,却道“空啼”。这两句通过动态描写,反衬出春山无人、万籁俱寂的荒凉景象。其中“鸟空啼”三字尤为精妙,表面写鸟鸣,实则突显山路空寂,与王籍“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分段赏析

“宜阳城下草萋萋”,此诗开篇以“宜阳城下”点明地点,以“草萋萋”点明时节。暮春时节,只见广袤原野一片荒芜,诗人在荒村野径上缓步独行,忽觉小路愈发幽深僻静,两旁茂盛的野草铺展成绵延的翠色,眼前虽是盎然春意,却透着说不出的冷清。诗人不由驻足凝望,抬眼远眺,方知已至宜阳城下。诗人在这里通过地点与时令的勾勒,勾勒出“春行”所见之景,为全诗“寄兴”之情埋下伏笔。紧接着,笔锋一转,将视线延伸至连昌宫与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承平之时,若登上当年武后、玄宗游幸过的“玉真路”,不仅能欣赏“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胜景,更可见农人引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畴。然而今朝,清冽的山泉再无人汲引灌溉,只得“东流复向西”。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不吸引四方游客;如今,别说这些,连红艳吐芳的春花,也再无人驻足观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诗人特意强调“无人”二字,借此抒发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慨。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的胜境,如今已无人问津,只能任由鲜花自开自落。而“春山一路鸟空啼”,则借春日山中鸟语的婉转动听,反衬出深山荒寂。一个“空”字,既道出游客稀少的凄凉,更折射出战乱后山野的孤寂。这两句诗紧密呼应,“自落”与“空啼”形成强烈对比,生动展现了诗人面对残破山河时的孤寂心境。诗的后两句巧妙运用了互文见义与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芳树”与“春山”实则指春山的芳树,“花自落”与“鸟空啼”则描绘花香鸟语无人欣赏的寂寥,映衬出战乱后天下的冷漠。花落是动态,鸟啼是声响,但在“一路无人”的背景下,这些动态与声响反而更显环境的幽寂。正如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般,以声响反衬静谧,极具艺术感染力。整首诗从“城下”写到“涧水”,再延展至“春山一路”,使“春行”之题逐步具体化,随着春草、碧涧、落花、啼鸟的依次呈现,读者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在行路途中移步换景、心境渐沉的微妙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情致俱幽。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自”与“空”字,益见凄景。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四句说尽荒凉,却不露乱离事,妙。

明陈继儒《唐诗三集合编》

# 亦自花落鸟啼常境,直是风气遒美。

明邢昉《唐风定》

# 五绝中如王右丞之《鸟鸣涧》诗、《辛夷坞》诗,言月下鸟鸣,涧边花落,皆不涉人事,传神弦外。七绝中此诗亦然。首二句言城下之萋萋草满,城外之流水东西,皆天然之致。后二句言路转春山,屐齿不到,一任鸟啼花落,送尽春光。诗题标以春行寄兴,殆万物静观皆自得也。若元微之见桃花自落,感连昌之故宫;刘长卿因啼鸟空闻,叹六朝之如梦。同是花落乌啼,寓多少兴亡之感。此作不落形气之中,忘怀欣戚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祜《送杨秀才游蜀》

下一篇:唐·白居易《清明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