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jiāng
zhuān

朝代:先秦作者:孔子浏览量:2
shì
jiāng
zhuān
rǎn
yǒu
jiàn
kǒng
yuē
:“
:“
shì
jiāng
yǒu
shì
zhuān
。”
。”
kǒng
yuē
:“
:“
qiú
nǎi
ěr
shì
guò
zhuān
zhě
xiān
wáng
wéi
dōng
méng
zhǔ
qiě
zài
bāng
zhī
zhōng
shì
shè
zhī
chén
wéi
?”
?”
rǎn
yǒu
yuē
:“
:“
zhī
èr
chén
zhě
jiē
。”
。”
kǒng
yuē
:“
:“
qiú
zhōu
rèn
yǒu
yán
yuē
chén
jiù
liè
néng
zhě
zhǐ
wēi
ér
chí
diān
ér
jiāng
yān
yòng
xiāng
qiě
ěr
yán
guò
chū
xiá
guī
huǐ
zhōng
shì
shuí
zhī
guò
?”
?”
rǎn
yǒu
yuē
:“
:“
jīn
zhuān
ér
jìn
fèi
jīn
hòu
shì
wèi
sūn
yōu
。”
。”
kǒng
yuē
:“
:“
qiú
jūn
zi
shě
yuē
zhī
ér
wèi
zhī
qiū
wén
yǒu
guó
yǒu
jiā
zhě
huàn
guǎ
ér
huàn
jūn
huàn
pín
ér
huàn
ān
gài
jūn
pín
guǎ
ān
qīng
shì
yuǎn
rén
xiū
wén
lái
zhī
lái
zhī
ān
zhī
jīn
yóu
qiú
xiāng
yuǎn
rén
ér
néng
lái
bāng
fēn
bēng
ér
néng
shǒu
ér
móu
dòng
gān
bāng
nèi
kǒng
sūn
zhī
yōu
zài
zhuān
ér
zài
xiāo
qiáng
zhī
nèi
。”
。”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逐句剖析

"季氏将伐颛臾":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 季氏将伐颛臾: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这一族是鲁桓公的儿子季友的后裔。颛臾:鲁国一个附属小国,其位置在今山东费县西北附近,传说颛臾的国君是伏羲的后代,姓风。

"冉有、":冉有、

#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见于孔子曰":季路拜见孔子说:“

# 于:引出对象,无意。,见:谒见,拜见。,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 有事:里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孔子曰":孔子说:“

# 曰:说。

"求":冉有!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名词作动词,责备。

"夫颛臾":那颛臾,

# 夫:那么。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曾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

#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先王:指周之先王。

"且在邦域之中矣":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是社稷之臣也":是鲁国的藩属国。

# 社稷之臣也: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社稷:社,指土神。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稷,指谷神。,是:代词,这,指颛臾。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冉有曰":冉有说:“

"夫子欲之":季孙要这么做,

# 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曰":孔子说:“

"求":冉有!

"周任有言曰":周任有句话说:

# 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

"陈力就列":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

# 陈力就列:“陈力”二句: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列:位,职位。

"不能者止":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 止:辞职。,者:……的人。

"’":’

"危而不持":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

# 持:护持。,而:表转折。,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

"颠而不扶":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

# 扶:搀扶。,而:表转折。,颠:跌倒。

"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

# 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彼:你,你的。,用: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焉:疑问代词,可以理解成成“何必、怎么”。,将:要。,则:如果。

"且尔言过矣":况且你的话错了。

# 过:错误的,形容词。,尔:你的,形容词。,且:并且。

"虎兕出于柙":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

# 柙:关猛兽的笼子。,于:表位置。,兕:独角犀牛。

"龟玉毁于椟中":(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

# 椟:匣子。,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龟:龟版,用来占卜。

"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曰":冉有说:“

# 曰:说。

"今夫颛臾":如今颛臾,

"固而近于费":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

# 费: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县。,近:靠近。,固:指城郭坚固。

"今不取":现在不夺取,

# 取:夺取。,今:现在。

"后世必为子孙忧":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曰":孔子说:“

"求":冉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

# 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们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均”二句: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境内不安。

"盖均无贫":若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

# 均:平均。,盖:连词,类似于一种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和无寡":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

# 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安无倾":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

# 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夫如是":做到这样,

# 是:这样。,如:像。,夫:句首语气词。

"故远人不服":远方的人还不归服,

# 故:假如,如果。

"则修文德以来之":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

# 来:使……来(归附)。,文:文教,指礼乐。

"既来之":他们来了,

# 之:这里。,来:来到。,既:既然。

"则安之":就得使他们安心。

# 安: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

"相夫子":辅佐季孙氏,

# 相:辅佐。

"远人不服":远方的人不归服,

"而不能来也":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邦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

# 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

"而不能守也":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

# 守:守国,保全国家。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

# 干戈:指军事。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

"吾恐季孙之忧":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

"不在颛臾":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而是在鲁国内部。”

# 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是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论语》里的一篇散文。它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的一场谈话。鲁国的贵族季康子想派兵去攻打颛臾这个小国。孔子在谈话中明确反对这种做法,他主张要以仁义之心待人,表达了他反对打仗的观点。文章主要是对话,但读起来很顺畅,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很像是在辩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任委吏、乘田、中都宰,鲁定公时官至司寇。自汉代后,被封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亦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老子并称“孔老”。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基本原则。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传统,提倡“有教无类”。他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其思想对中国及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孔子被尊为“圣人”。《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言行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秋末年,诸侯的公室势力日渐衰落,掌握朝政的卿大夫之间争斗愈发激烈。鲁国的大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曾分割了公室的权力,后来季孙氏的权势越来越大。到了鲁哀公时期,季康子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急于吞并颛臾,进而图谋夺取鲁国政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将此事告知孔子,孔子明确表示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并对冉求、子路进行了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字便是记录的这次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论说性散文,也是一篇关于政治主张探讨的散文。文中记述孔子与冉有针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的对话,孔子借此明确表达反对武力征伐、倡导“仁者爱人”的思想,展现其以礼义、仁德处理国家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政治理念,传递出对正义、仁爱等道德准则坚守的价值导向。

2. 写作手法

反问:“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一段孔子用了两个问句来反问其弟子冉有,“则将焉用彼相矣”质问冉有、季路身为家臣却未尽辅佐之责,揭露其失职本质,暗示“居其位必谋其政”的道理;“是谁之过与”直指责任归属,迫使对方自省。两个问句体现了孔子对不义之战与弟子推诿的愤慨。反衬:以美衬丑,本文最后一段在驳斥中引入理想治国理念,以正确的治国理念来反衬季氏通过武力扩张加剧内部分裂的不义之举、在国内挑起战乱的行为,凸显了季氏行为的不道德,使孔子的政治主张得到深化。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陈反对立场原文起始便点明核心事件:“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未等二人详述,直接质问:“求!无乃尔是过与?”以严厉的口吻责备冉有(字求),明确反对伐颛臾的态度。随后,孔子给出三条理由:其一,颛臾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受周王室册封、主持东蒙山祭祀的诸侯,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其二,“且在邦域之中矣”——颛臾本就位于鲁国疆域内,是鲁国的属地;其三,“是社稷之臣也”——作为鲁国臣属,本应受国家庇护而非征讨。此段孔子的反驳逻辑清晰,从历史依据(先王封爵)、地理归属(邦域之内)、政治身份(社稷之臣)三个层面,层层递进,论证伐颛臾的不合理性。“何以伐为?”的反问句式,更强化了对季氏行为的否定,态度坚决,不容辩驳。第二段:驳斥推诿,直指失职之责面对孔子的质问,冉有试图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将伐颛臾的责任完全推给季康子(季氏)。孔子并未被这一辩解带偏,而是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胜任则任职,不能则该辞职)的古训,直指冉有作为家臣的职责所在。孔子进一步用两个生动比喻强化批判:“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人站不稳却不搀扶,要跌倒却不搀扶,还要搀扶者何用?)以“相”(搀扶盲人的人)的职责类比家臣的责任,指出冉有未履行辅佐之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盒子里被毁坏,责任在谁?)以“柙”(关野兽的笼子)、“椟”(装玉器的盒子)比喻家臣对君主行为的约束责任,进一步质问:季氏乱政,难道不是你们失职所致?此段孔子的反驳由“事”转向“人”,从具体事件上升到职责伦理,用类比和反问直击冉有的逻辑漏洞,揭露其“推诿”的本质,论证更具针对性。第三段:揭露真相,提出治国之道冉有仍未诚恳回应,转而为季氏伐颛臾找借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颛臾城墙坚固且靠近季氏私邑费,不攻占会成为子孙隐患。)孔子抓住这一借口,首先批评冉有“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不说自己想做却偏要找借口的人),直指其强辩本质。随后,孔子跳出具体事件,提出治国根本原则:“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社会动荡;分配公平则无贫困,上下和谐则不觉人口少,社会安定则无倾覆之危。)这一观点超越了对“土地扩张”的短视追求,指向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核心,体现了孔子“仁政”“礼治”的政治理想。最后,孔子指出季氏的真实危机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鲁哀公):“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你们辅佐季氏,既不能招徕远方服从,又不能守住国家疆土,反而在国内动武。)结合当时鲁国“陪臣执国命”的背景(季氏权倾朝野,鲁哀公欲收回权力),孔子深知季氏伐颛臾实为“先下手为强”,担心鲁哀公联合颛臾反制。因此,他警告冉有:若继续助季氏乱政,最终引发的是鲁国内部(君主与权臣)的冲突,而非外部威胁。此段孔子从具体事件上升到治国理念,既揭露季氏的真实动机,又以“均、和、安”的原则批判其“不义”,更以“萧墙之忧”警示冉有,展现了对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与对弟子“以道事君”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首段正意已足,下两段因由有两辩而发挥之。孔子之文极含蓄惟此篇极发扬,波澜汹涌,峰峦高大。韩文公《诤臣论》章法学此。

清方存之《论文章本原》

# “此章分三段。孔子曰,三求字,通章精神眼目。”“夫颛臾节,先以大义责之,提出先王二字,把天下大名分所在压他。”“末句为季氏指陈利害了切,俾其怵然而自止也。”

清牛运震《论语随笔》

# 均、安、和三字,正抹杀他欲字季氏病根全在欲,欲则安危利灾。…首问答明伐国之非,二问答见责不辞,三问答以不能辅季氏修内治,正辨其忧之不在颛臾,此欲不可肆。

清于光华《论语集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庄子及弟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下一篇:先秦·庄子《惠子相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