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uāng
huì
yóu
háo
liáng
zhī
shàng

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弟子浏览量:2
zhuāng
huì
yóu
háo
liáng
zhī
shàng
zhuāng
yuē
:“
:“
tiáo
chū
yóu
cóng
róng
shì
zhī
。”
。”
huì
yuē
:“
:“
fēi
ān
zhī
zhī
?”
?”
zhuāng
yuē
:“
:“
fēi
ān
zhī
zhī
zhī
?”
?”
huì
yuē
:“
:“
fēi
zhī
fēi
zhī
zhī
zhī
quán
!”
!”
zhuāng
yuē
:“
:“
qǐng
xún
běn
yuē
ān
zhī
yún
zhě
zhī
zhī
zhī
ér
wèn
zhī
zhī
háo
shàng
。”
。”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逐句剖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庄子曰":庄子说:“

"鲦鱼出游从容":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 从容:悠闲自得。,鲦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鱼之乐也":这是鱼的快乐啊。”

# 是:这。

"惠子曰":惠子说:“

"子非鱼":你又不是鱼,

# 非:不,不是。

"安知鱼之乐":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 安:疑问代词,表反问,怎么。

"庄子曰":庄子说:“

"子非我":你又不是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惠子曰":惠子说:“

"我非子":我不是你,

"固不知子矣":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

# 固:固然。

"子固非鱼也":你本来就不是鱼,

# 固:本来。

"子之不知鱼之乐":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全矣":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 全:完全,完备。

"庄子曰":庄子说:“

"请循其本":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

#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

# 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 既已:已经。

"我知之濠上也":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外篇的《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记载了庄子与惠子同游濠梁时的一段机锋。当时二人立于桥上,见水中鲦鱼悠然游弋,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人能否知鱼之乐"的哲学辩论。全文以对话体展开,除开篇简略交代背景外,主要通过二人往复辩难的形式推进论述。庄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技巧,使这场思想交锋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从思想层面看,惠施秉持经验主义的认知立场,认为人与鱼分属不同物种,人类无法体察鱼类的情绪体验;而庄子则站在审美体验的角度,主张"人乐鱼亦乐",强调主体情感的投射与共鸣。这种辩论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一方注重逻辑实证,追求客观真实;另一方则崇尚艺术感悟,注重主观体验。二者一实一虚,一拘一放,形成鲜明对比,却又相映成趣,令人会心一笑之余更引发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通过二人关于"鱼之乐"的机锋辩难,生动呈现了庄子卓越的辩论艺术,同时也彰显了他"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哲学思想精髓。

2. 分段赏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一篇意境深远、语言精妙的千古名篇,全篇生动展现了庄子与惠子二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处世态度。文章描写的是庄子与惠子一同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时的情景,两人看到水中鱼儿自由自在、欢快游动,由此引发了关于"鱼之乐"的一场精彩辩论。这场辩论不仅展现了两位智者思维方式的差异,更体现了道家与名家思想的不同取向,读来令人会心一笑,却又引人深思。文章以简洁的叙述开篇,交代庄子与惠子同游濠梁的背景,随后转入两人围绕"鱼之乐"的精彩辩论。整篇文章几乎没有叙述性文字,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两人的对话,这种纯粹的对话体形式使得辩论更加集中、精彩。庄子与惠子的辩论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技巧,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惠子作为名家代表人物,善于逻辑推理和概念辨析,他首先质疑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则巧妙回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接着,惠子进一步逼问:"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成立的!)庄子则机智地转换视角:"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问我的,而我是从濠梁上知道的!)这场辩论看似庄子逻辑上有漏洞,但实际上他巧妙地转移了辩论焦点,从"能否知道鱼之乐"转向"庄子如何得知鱼之乐"。惠子坚持理性的、客观的认知方式,而庄子则以主观的、艺术的体验回应,使得整场辩论充满机锋,令人拍案叫绝。从认知角度来看,惠子的观点更符合逻辑规律。人和鱼是不同的生物,鱼的喜怒哀乐无法被人所直接感知,庄子的判断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然而,庄子的回答并非逻辑上的失误,而是体现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审美的、移情的体验。他认为,人乐鱼亦乐,是因为他自己在濠梁上感到快乐,因此他推想鱼儿也快乐。这种"移情"心理,是指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外物上,使外物似乎也具有同样的情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这种"移情"并非诡辩,而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庄子将自己游玩时的愉悦心情投射到鱼身上,使得鱼儿也显得欢快,这种手法不仅不令人反感,反而让人感受到庄子的快乐和豁达。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正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使整篇文章充满诗意和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刘向《触龙说赵太后》

下一篇:先秦·孔子《季氏将伐颛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