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g
tài
zōng
tūn
huáng

朝代:唐作者:吴兢浏览量:2
zhēn
guān
èr
nián
jīng
shī
hàn
huáng
chóng
tài
zōng
yuàn
shì
jiàn
huáng
chóng
duō
shù
méi
ér
zhòu
yuē
:“
:“
rén
wéi
mìng
ér
shí
zhī
shì
hài
bǎi
xìng
bǎi
xìng
yǒu
guò
zài
rén
ěr
yǒu
líng
dàn
dāng
shí
xīn
hài
bǎi
xìng
。”
。”
jiāng
tūn
zhī
zuǒ
yòu
jiàn
yuē
:“
:“
kǒng
chéng
!”
!”
tài
zōng
yuē
:“
:“
suǒ
zāi
zhèn
gōng
zhī
!”
!”
suì
tūn
zhī

译文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看到有蝗虫,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马上就把它吞了。

逐句剖析

"贞观二年":贞观二年,

# 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贞观为唐太宗年号。

"京师旱":京城长安大旱,

# 京师:京城,国都、长安。

"蝗虫大起":蝗虫四起。

"太宗入苑视禾":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

# 苑:古代帝王游玩、打猎和躬耕的园林。

"见蝗虫":看到有蝗虫,

"掇数枚而咒曰":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

# 咒:批评。,掇:抓取。

"人以谷为命":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

"而汝食之":而你吃了它,

# 食:吃。

"是害于百姓":这对百姓有害。

# 是:这(是)。

"百姓有过":百姓有罪,

# 过:罪过。

"在予一人":那些罪过全部在我。

# 予一人:我自己一人。予:唐太宗自称。

"尔其有灵":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

# 其:如果。

"但当蚀我心":你就吃我的心吧,

# 蚀:吞下。

"无害百姓":不要再害百姓了。”

"将吞之":将要吞下去,

"左右遽谏曰":周围的人忙劝道:“

# 谏:委婉地规劝。,遽:马上。

"恐诚疾":恐怕吃了要生病的,

"不可":不能吃啊!”

"太宗曰":太宗说道:“

"所冀移灾朕躬":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

# 躬:身体。,冀:希望。

"何疾之避":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

"遂吞之":马上就把它吞了。

# 遂:立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太宗吞蝗》出自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所著,以简洁的文字,生动刻画了唐太宗心系百姓的明君形象。文章开篇点明贞观二年京师遭遇旱灾与蝗灾,为故事发展做铺垫;随后通过描写唐太宗“掇蝗咒曰”,愿以自身代替百姓受灾的言行,展现其忧国忧民、勇于担责的胸怀。面对侍臣劝阻,一句“何疾之避”的反诘,更是将唐太宗“宁损己身不伤黎民”的决绝推向高潮。全文运用白描手法记言叙事,不事雕琢,却让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担当精神跃然纸上。此文通过这一典型事件,生动诠释了古代明君心系苍生的治国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史学家、官员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贞观政要》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政论性史书,此文出自《贞观政要》。以记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书中聚焦贞观年间,着重记录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众大臣,围绕施政展开的深度对话,同时也收录众多大臣的谏言奏疏,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重大决策与举措,是探究贞观之治及古代治国理念的重要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也一篇史传。文章围绕贞观二年京师蝗灾,展现出唐太宗忧国忧民、勇于担责的帝王风范,深刻诠释古代明君“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与担当精神。

2. 分段赏析

文章巧妙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将唐太宗心系百姓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面对肆虐的蝗虫,一句“是害于百姓”,直抒其对民生的深切忧虑,彰显以民为本的初心。紧接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的恳切言辞,展现出一位帝王主动为子民担责的无畏气魄。即便左右臣子出于担忧劝阻其吞蝗,唐太宗仍坚定回应“所冀移灾朕躬,何疾避之”,将他愿替百姓承受灾祸的果敢担当,以及誓除蝗灾的坚定决心展露无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下一篇:唐·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