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í
shū
táng

朝代:唐作者:杜荀鹤浏览量:2
shì
qióng
dào
qióng
luàn
shí
hái
jìng
shí
tóng
jiā
shān
suī
zài
gān
zhí
cháng
xiū
yuè
fēng
chuāng
zhú
yǐng
yáo
shū
àn
shàng
quán
shēng
yàn
chí
zhōng
shào
nián
xīn
zhōng
shēn
shì
xiàng
guāng
yīn
duò
cùn
gōng

译文

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逐句剖析

"何事居穷道不穷":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 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何事:为什么。

"乱时还与静时同":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 静时:和平时期。,乱时:战乱时期。

"家山虽在干戈地":故乡虽然在打仗,

# 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弟侄常修礼乐风":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 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窗竹影摇书案上":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

# 案:几案。

"野泉声入砚池中":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少年辛苦终身事":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

"莫向光阴惰寸功":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 惰:懈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弟侄书堂》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律诗,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刻的人生哲理。诗歌前半部分以长辈口吻循循善诱,告诫年轻人要勇于面对成长中的艰难困苦,这些经历将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后半部分则语重心长地警示虚度光阴的危害,生动阐释了持之以恒与厚积薄发的辩证关系。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篇没有艰深晦涩的词句,如话家常般娓娓道来,充分展现了杜荀鹤诗歌平实中见真章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是作者题赠给侄子书堂的劝学之作,旨在激励晚辈珍惜青春时光、勤勉治学,为未来的人生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劝勉诗。通过“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谆谆教诲,表达了诗人对晚辈勤学成才的殷切期望;诗中“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治学场景描写,更流露出杜荀鹤对寒窗苦读精神的推崇,以及对后辈珍惜光阴、奋发有为的深沉嘱托。

2. 写作手法

对比:“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通过“干戈地”(战乱环境)与“礼乐风”(儒家修养)的对比,突出弟侄在动荡中仍坚持学习的品格。对偶:颔联“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与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视觉(竹影)与听觉(泉声)结合,形成工整的对仗。情景交融:“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这两句通过描写书堂外的竹影摇曳、泉声流淌之景,既展现了弟侄读书环境的清幽雅致,又暗含其内心专注宁静的状态,景与情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即点明侄子虽未入仕,却能在乱世中恪守礼法、勤勉修业,展现了其超然的精神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赞赏之情。颔联:通过“干戈地”与“礼乐风”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战乱环境,更彰显了侄子坚持儒家道德修养的可贵品格。颈联:笔锋一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书堂景致:窗前竹影婆娑,案上光影斑驳;远处山泉叮咚,砚中水声潺潺。这动静相宜的画面,生动勾勒出侄子伏案苦读、笔耕不辍的勤学形象。尾联:则直抒胸臆,以长辈口吻谆谆告诫侄子要珍惜光阴、勤学不怠,将全诗的劝勉之意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采用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通篇运用浅显易懂的词语,毫无艰深晦涩之感。其文字如清泉般自然流淌,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却于平淡中见真章,充分展现了诗人返璞归真的高超艺术造诣。这种看似简单实则精妙的语言表达,正是诗人深厚功力的最佳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如同黑夜里的繁星,在广袤的天空里熠熠生辉,能够振聋发聩,催人扬帆奋进。

近代张静秋《历代哲理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红牡丹》

下一篇:唐·吴兢《唐太宗吞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