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ng
dā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绿
yàn
xián
qiě
jìng
hóng
qiǎn
shēn
huā
xīn
chóu
duàn
chūn
zhī
xīn

译文

牡丹叶碧绿鲜艳,娴静文雅,牡丹的花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面临凋零,牡丹花却是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逐句剖析

"绿艳闲且静":牡丹叶碧绿鲜艳,娴静文雅,

# 闲:通“娴”,文雅的样子。,绿艳:指碧绿鲜艳的叶子。

"红衣浅复深":牡丹的花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

# 浅复深:由浅到深。据《牡丹史》载:牡丹有“娇容三变”之说:“初绽紫色,及开桃红,经日渐至梅红,至落乃更深红。”,红衣:指红色的牡丹花瓣。

"花心愁欲断":面临凋零,牡丹花却是愁肠欲断,

# 愁欲断:形容伤心到极点。

"春色岂知心":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 心:牡丹花内心所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红牡丹》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前两句细腻描绘了牡丹之妍丽风姿与恬静气质,而后两句则转而抒发花朵将谢时的哀愁,借以隐喻诗人对春光匆匆流逝的忧虑及对美好年华易老的哀叹。全诗洋溢着对牡丹的挚爱,同时也流露出对春日将尽的依依惜别之情,并隐约映射出诗人内心对于才华未得施展的淡淡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红牡丹》大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约公元752年至755年),彼时王维已步入人生的暮年阶段。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暗流涌动,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牡丹竞相绽放,而心怀满腹愁绪的诗人,便借这盛开的牡丹为媒介,倾诉自己内心的忧思与苦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牡丹之妍丽风姿与恬静气质,而后两句则转而抒发花朵将谢时的哀愁,借以隐喻诗人对春光匆匆流逝的忧虑及对美好年华易老的哀叹。

2. 写作手法

拟人:句“绿艳闲且静”将牡丹绿叶比作娴静文雅的绿衣女子,次句“红衣浅复深”将花瓣深浅错落喻为美人衣裙的层次感‌。全诗通过“闲”“静”“愁”等拟人化词汇,赋予牡丹以人的情态与心理活动‌。对比:“绿艳”与“红衣”形成色彩对比‌,强化牡丹的鲜活生命力‌。反问:“春色岂知心”以反问收束,既深化牡丹的哀愁,又暗含诗人对自然规律无法逆转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诗人细致描绘了牡丹的枝叶与花朵。他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碧绿鲜亮的叶片比作娴静文雅的少女身着绿装,而那些色彩深浅相间、娇艳欲滴的花瓣,则如同少女轻盈舞动的衣裙。这两句诗,诗人巧妙地将美人与牡丹融为一体,生动展现了牡丹外在的婀娜多姿与雅致。后两句“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则深入揭示了牡丹的内在情感。诗人赋予牡丹以人的愁绪,仿佛它能感知时光流转,深知自己的美丽与芬芳只能与春天共存。春天是牡丹绽放的舞台,然而春天的短暂与无常,也让牡丹心生忧虑。它深知,一旦春天离去,自己也将面临凋零的命运,这份哀愁却往往被世人所忽视。人们只醉心于春色的绚烂与牡丹的娇艳,却未曾真正倾听它内心的叹息。

4. 作品点评

全诗将牡丹花描绘得生动鲜活,赋予了它血肉与情感,使其在意境上达到了出神入化、形象逼真的境界,是一首较好的咏物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汝询说:这里牡丹简直就是一得道的高人,显然是一种自然的人化,自然的心化。

现代吉林大学教授王树海《禅魂诗魄》

# 王维在各种颜色中也能感受到静:“绿艳闲且静”,“色静深松里”,“青草肃澄陂”,无不表现着一种渊泊而绝不激动的境界。

不详北京大学教授肖驰《中国诗歌美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郑遨《茶诗》

下一篇: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