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七百里":三峡共有七百里,
"唯言巫峡长":人们都说巫峡最长。
# 巫峡长:由于巫峡迂回曲折且较为狭长,所以古人误以为巫峡最长,实际上三峡中最长的为西陵峡。
"重岩窅不极":重重岩石极为深远,
# 窅:深远的样子。,重岩:一重重,一层层的山峰。“叠嶂”义同。
"叠嶂凌苍苍":层层山峰高耸入云。
# 苍苍:本指深青之色,此指苍天。
"绝壁横天险":绝壁横空,奇险无比,
# 天险:天然险要之地,此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限隔。”
"莓苔烂锦章":上面遍布青苔,斑斓如同锦绣。
# 烂锦章:言山高谷深,莓苔生长有若锦绣文采。,莓苔:苔藓。
"入夜分明见":若不是在午夜根本看不到月亮,
"无风波浪狂":即使没有风浪也猛烈。
"忠信吾所蹈":我遵守忠信之道,
# 蹈:履行。,忠信:忠和信为古人所遵守的一种道德信仰和规范。
"泛舟亦何伤":在这里泛舟也不会有什么妨碍。
"可以涉砥柱":可以经过砥柱山,
# 砥柱:即三门山,原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河水包山而过,南曰鬼门,中日神门,北曰人门,险急常覆舟筏。
"可以浮吕梁":也可以泛舟吕梁洪。
# 吕梁:即吕梁洪,在今江苏徐州东南五十里。有上下二洪,距离七里,排列着巨石,波涛汹涌。
"美人今何在":巫山神女现在在哪里,
# 美人:指瑶姬。《水经注》:“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灵芝徒有芳":只留下灵芝独自芬芳。
# 徒有芳:自有馥郁的芳香,意即神女之精魂犹在。徒:一作自。,灵芝:草名。旧谓仙草。
"山空夜猿啸":空荡的山上有猿鸣叫,
# 猿啸:猿猴大声嘶鸣。
"征客泪沾裳":远行的客人泪水沾湿了衣裳。
# 征客:行旅于他乡之人。
“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上元三年应制举,补校书郎,后历任太子詹事、崇文馆直学、梓州司法参军。约如意元年出为盈川令卒,世称杨盈川。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边塞诗气势较盛,风格豪放,善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饱含建功立业壮志。此外,也有闺怨诗、山水诗、送别诗等不同题材作品。虽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但仍有较高成就。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多为骈体,骈文格调雄厚沉着,其中《王子安集序》最为世所传诵。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著有《盈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山水诗。通过描绘巫峡雄奇险峻的山水景象营造出苍茫壮阔的意境,体现了对自然奇观的赞叹,表达了诗人仕途艰险的孤寂感与忠信自守却壮志难酬的悲慨。
2. 写作手法
化用:“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此句直接化用南朝盛弘之《荆州记》所载古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原句以“巫峡长”与“猿鸣哀”结合,渲染三峡的险峻与苍凉。杨炯截取前半句,删去“猿鸣”意象,保留对巫峡的客观描述,又避免哀婉,转为后文的个人情感抒发。比喻:“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古典诗歌中,“美人”常喻指君主、理想或政治抱负。此处杨炯以“美人”暗指朝廷或君王,暗示自己因受牵连被贬,远离政治中心,忠心无人问津。灵芝在古代被视为仙草,象征高洁品德与卓越才华。诗人以“灵芝”自比,既强调自身才德,又暗含“徒自芳”的悲凉,即便才华横溢,却因贬谪而无法施展,如灵芝生于深山却无人采撷。
3. 分段赏析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中首句化用古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点明巫峡在三峡中的独特地位;“惟言”二字暗含诗人对巫峡绵延险峻的感叹。后两句以“重岩窅不极”写两岸山峦的幽深绵延,“叠嶂凌苍苍”则通过仰视视角展现峭壁直插云霄的壮阔。四句以夸张与白描结合,既突出巫峡的物理长度,又赋予其遮天蔽日的视觉压迫感,为后文险境描写铺垫。“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中“绝壁”“莓苔”具象化险峻:峭壁如天堑横亘江面,青苔覆盖的岩石在月光下斑驳如锦,暗含岁月侵蚀的沧桑感。“入夜”与“无风”的对比,揭示巫峡的另一面——看似平静的江面下暗流汹涌,浪涛突兀狂暴。此处的动静反差既写实又隐喻人生无常,呼应后文诗人对仕途险恶的感慨。“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中“砥柱”“吕梁”皆黄河险滩,喻指人生坎坷,却以“可以涉”“可以浮”展现无畏气魄。此段语言铿锵,情感昂扬,既是对自身品格的肯定,亦是对逆境的抗争,体现初唐文人刚健的诗风。“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中“美人”喻君王或理想,“灵芝”自比高洁才德,二者“何在”“徒芳”的诘问,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孤寂。后两句化用“猿鸣三声泪沾裳”典故,以空山夜猿的哀鸣烘托征客(诗人自指)的悲怆。此段虚实相生,将自然之景与人生之叹融为一体,情感沉郁,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诗人因政治遭遇被贬谪到偏远之地。面对巫峡湍急的江流,自然联想到仕途的险恶,内心涌起复杂感慨。从第九句起,诗歌转向情感抒发,与前面景物描写形成呼应。“忠信”四句以比喻阐明心志:只要秉持光明磊落的处世准则,恪守忠君守信的为官之道,纵使泛舟历险又何惧?“砥柱”指河南三门峡的险峻峡谷,“吕梁”则是山西的险要山壑,诗人借航程艰险喻指仕途坎坷,又以“可以涉”“可以浮”展现通达心境,暗含化险为夷的信念。行舟经历与官场遭遇在虚实之间自然转换,毫无雕琢痕迹。至此诗情始终昂扬,对前路抱有期待。然而贬谪的现实终究带来愁绪。诗人以“美人”意象寄托政治理想,自比灵芝却远离庙堂,空有抱负无处施展。虽用典故婉转表达,仍难掩愤懑之情——忠而被谤的委屈与怀才不遇的苦闷交织。当寒猿哀鸣回荡峡谷,更触发了他内心的创痛。郦道元《水经注》曾记巫峡猿啼“哀转久绝”,渔者歌谣“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境在此与现实场景交融,自然声响与主观情感相互映衬,营造出深沉的情感空间,令人感同身受。中国古代山水诗常借自然景物抒发心志,杨炯此作亦不例外。诗中描绘的巫峡奇景不仅是视觉呈现,更是情感投射的载体。作者以雄浑笔触勾勒山川气象,不拘泥于细节刻画,却精准营造出与内心波澜相契合的意境。汹涌波涛与跌宕心绪相互呼应,既呈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也完成了主观情感的诗意表达。
# 先写巫峡之长,次言其幽深、其秀奇、其险峻、其雄伟。层次分明,文字遒劲老拙。以下笔锋突转,就景叙情,抒发诗人不畏艰难的壮阔情怀。“忠信”二字,为一篇之本。
不详五邑大学教授孟祥荣《三峡古代诗歌导读》
上一篇:唐·郑谷《鹭鸶》
下一篇:唐·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