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连城璧":赵国有一块价值十五座城池的壁玉,
# 赵氏连城璧: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译连城璧。此处用赵氏喻指赵纵,连城璧喻指其才华。连城璧,价值很多座城市的宝玉。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
"由来天下传":向来是天下闻名的。
# 由来:自古以来。
"送君还旧府":我今夜送你回到赵州家乡地方去,
# 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君:指赵纵。
"明月满前川":天空中留下一轮明月,仍然照满的面的川水呢。
# 满:一作照。
“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上元三年应制举,补校书郎,后历任太子詹事、崇文馆直学、梓州司法参军。约如意元年出为盈川令卒,世称杨盈川。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边塞诗气势较盛,风格豪放,善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饱含建功立业壮志。此外,也有闺怨诗、山水诗、送别诗等不同题材作品。虽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但仍有较高成就。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多为骈体,骈文格调雄厚沉着,其中《王子安集序》最为世所传诵。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著有《盈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通过以物喻人,饱含着诗人对挚友的深厚情谊。
2. 写作手法
比兴:“赵氏连城璧”诗歌开篇即以“连城璧”这一珍贵美玉来比喻友人赵纵,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表面上赞颂美玉的珍贵与声名远播,实则借喻赵纵的卓越才华与赫赫声望。这种比喻既契合赵纵的姓氏渊源,又暗合其前往赵州的行程,可谓贴切自然,浑然天成。双关:“送君还旧府”后两句巧妙地将美玉与友人联系起来,表面叙述送赵纵返回故乡之事,实则暗含“璧”与“人”同返的双重意蕴——表面上送的是友人,实际上也暗指美玉的归还,只是人的去向显而易见,而璧的归途则隐含其中。
3. 分段赏析
首句“赵氏连城璧”以和氏璧这一国宝级珍品喻指赵纵的品貌,次句“由来天下传”则借美玉的盛名远播,进一步暗喻赵纵的声名卓著。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的珍贵与声名远扬,实则赞颂赵纵的才华与名望,这种比喻既契合赵纵的姓氏渊源,又暗合其前往赵州的行程,可谓天衣无缝,自然贴切。诗人通过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由衷赞赏和仰慕之情。第三句“送君还旧府”看似平实,实则举足轻重。这句既呼应了诗题中的“送”字,又暗含“完璧归赵”的双关之意,使全诗的主题豁然开朗,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美好祝愿。从诗意推测,赵纵可能是一位因仕途不顺而选择归隐的名士,在诗人眼中,他如同美玉般高洁无瑕,“完璧归赵”的比喻既是对友人的赞誉,也暗含对其归隐选择的认同。这一句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既为前文的比喻找到了落脚点,又为后文的写景奠定了情感基调,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抚慰、称颂和仰慕之情。末句“明月满前川”纯粹写景,却暗合题目中的“夜”字。诗人以明月喻玉璧,璧如月之洁,月如璧之明,进一步赞颂赵纵的高洁品格。一个“满”字,既描绘了月光普照的壮阔景象,又抒发了诗人满腔的别情。这句诗既交代了送别的具体时间和环境——明月当空的夜晚、奔流不息的河边,又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复杂心境:既有离别的惆怅与空虚,又有对友人“完璧归赵”、远离官场选择的欣慰,甚至隐约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的疏离与不满。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地将叙事与写景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全诗运用典故自然贴切,比兴手法运用得当,语言质朴流畅,形象生动鲜明。诗人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深刻的思想,所用的比喻通俗易懂,写景部分与情感表达紧密结合,浑然天成。作品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不事雕琢"的艺术境界,诗人借景抒情,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其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情感意蕴。
# 末句人景双映。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完璧归矣,幽境可乐。疏淡。
明谭元春《卶庵重订李于麟唐诗选》
# 借璧喻其才,结完璧归矣。幽境可求。
清王尧衢《唐诗解》
# 初唐四子,人知其才绮有余,故自不乏神韵。若盈川《夜送赵纵》,第三句一语完题,前后俱用虚境。
清毛先舒《诗辩坻》
# 蒋一葵曰:因姓故用赵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上一篇:唐·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下一篇:唐·齐己《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