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短髯长眉有棱":此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突起棱角分明,
# 眉有棱:眉毛突起而棱角分明。棱,物体表面的条状突起棱角。这里形容眉毛突起。,髯:胡须。,发短:剃短发。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结长辫的政令,顺治二年(年)六月曾暴发了江南人民为满清的剃发令的流血抗战。
"病容突兀怪于僧":容颜因病而显得突兀怪异,比那僧人还要奇特。
# 病容突兀怪于僧: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模样怪得连和尚都不如,作者通过对自己的这种描写发泄心中极度的愤怒。病容突兀:言病后容颜消瘦,颧骨高耸。突兀,高耸,指颧骨凸起。怪于僧:清初年许多士人遁入佛门,不与统治者合作。
"霜侵雨打寻常事":霜雪侵袭、雨水拍打,对我来说不过是寻常之事,
# 寻常:经常,平时。,霜侵雨打:指政治和仕途上的坎坷如同雨雪风霜。
"仿佛终南石里藤":就如同终南山石缝里的藤蔓一般坚韧。
# 终南:终南山,在今西安市南。
"闲倚杖":闲暇时拄着拐杖,
"戏临罾":时而在水边撒网捕鱼消遣光阴。
# 临罾:指水边网鱼。罾,有支架的鱼网。
"折腰久矣谢无能":为官多年,要他再出任官职,他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推辞了。
# 谢无能:推辞说没有能力承担。谢,推辞,拒绝。,折腰:指出任官职,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典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熏风未解池亭暑":温暖的南风却吹不散池亭的暑气,
# 熏风:和风,指东南风或南风。
"捧出新词字字冰":而他新作的词却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 字字冰: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明代举人
钱继章,浙江嘉善人,字尔斐。崇祯九年举人。有《菊农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唱和词。描绘了主人公发短髯长、眉棱突出、病容怪异,却如终南石藤般历经霜侵雨打而坚韧不拔的形象。下片展现其闲倚杖、戏临罾,以不折腰自表,即便暑气未消,仍能捧出如冰新词的情景。表达了对主人公遗世独立、傲岸不羁、清峻自立品格的赞美,借对人物的刻画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2. 写作手法
白描:“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主人公头发短、胡须长、眉毛有棱且病容奇特的外貌形象,不加过多修饰,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用典:“折腰久矣谢无能”,巧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该典故原意是陶渊明不愿为微薄俸禄向权贵弯腰行礼,毅然辞官归隐。作者在此以陶渊明自比,表明自己像陶渊明一样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借此表达自己坚守气节的情感。比拟:“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将主人公比作终南石里藤,以石里藤历经霜侵雨打却视为寻常,来比拟主人公面对艰难困苦时内心的坚强。象征:“熏风未解池亭暑”,“熏风”象征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暗示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艰难,而主人公身处其中却能保持自身的清峻自立。虚实结合:“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是对主人公外貌、容颜的实写,让读者能直观地看到主人公的形象。“眉有棱”暗示眼睛炯炯眼神,“仿佛终南石里藤”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坚强等则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既有外在的形象特征,又有内在的精神品质,使读者对主人公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为我们勾勒出一位爱国词人的鲜明肖像。上片开篇“发短髯长眉有棱”,短短六字,不仅饱含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更巧妙暗示出主人公坚毅不屈的性格。“发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往往象征着对旧时代的决绝与抗争,而“髯长”则与“发短”形成鲜明反衬,凸显出汉族男子独有的壮美风度与潇洒气概。“眉有棱”三字看似在描绘眉毛的形态,实则是以眉之棱角,暗示其眼神的炯炯有神、犀利深邃。至此,一位头发稀短、胡须修长、眉毛高耸、目光如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过目难忘。“病容突兀怪于僧”,此句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憔悴衰弱的容颜。这病容的“怪”,不仅在于其外貌的奇特,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或许是壮志未酬的苦闷,或许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种种情绪交织,让他的面容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这两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却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暗含着“隐居”之意,更通过“石里藤”这一意象,展现出主人公坚韧不拔的精神。藤蔓生长在终南山石缝之中,历经霜侵雨打,却视之为寻常之事。词人借此暗示主人公内心无比坚强,无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都能坦然面对,坚守自我。前两句犹如特写镜头,聚焦于主人公的面容表象,尽显其怪异之态;后两句则如比拟式的意象描摹,着力传达其内心的坚强与豁达。下片转而描绘主人公闲游、戏钓的场景,尽显其飘逸气度。他手持拐杖,悠然自得地倚靠其上,偶尔饶有兴致地靠近鱼罾,看似闲适惬意,实则清峻自立。这一形象进一步申足了上片所展现的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折腰久矣谢无能”,此句暗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主人公以坚决的态度表明,自己早已不愿为五斗米向权贵折腰,不愿与清朝统治者同流合污,展现出其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熏风未解池亭暑”,表面是在写夏日的炎热,熏风虽至,却未能驱散池亭的暑气。实则借这一自然现象,暗示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与压抑。而“捧出新词字字冰”,则以“字字冰”来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与孤寂。他的诗词,每一个字都仿佛凝结着寒冰,透露出他在残酷现实中的无奈与悲愤。值得注意的是,“熏风”与上片的“霜侵”词意前后呼应,共同渲染出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衬出主人公骨骼硬朗、心意冰冷。他不畏险恶,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在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中坚守自我,始终保持着铮铮傲骨和清峻自立的高大形象。
4. 作品点评
《鹧鸪天·酬孝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词作。其价值在于以巧妙笔法塑造鲜明人物形象。全词用典贴切,以简洁劲拔的白描手法,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地熔铸出主人公立体塑像,从人物风貌深入到气质展现。在写作特色上,语言凝练,形象刻画生动,通过细腻描写,将主人公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
# 这首词很象一幅词人傲骨峻蝤的自画像。把一个短发长髯、眉棱凸起、不向清廷折腰的硬骨头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很有个性。陈其年有一首“魏塘舟中读钱尔斐先生菊农词”的词,中有句云:“垫巾野服神飘洒。句清圆,诸般易及,一清难画。”正可为此词作注脚。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田遨《清词精选评注》
# 可以说是词人的自画像。
不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郑永晓《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上一篇:清·万树《望江怨·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