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渺":春天的江面浩渺无边,
# 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远意。释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云:“遐路渺天末”。
"断送扁舟过林杪":我目送着扁舟驶向远方,直到被江岸的树梢遮断。
# 杪: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诗:“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断送:一般作消磨、弃绝、打发等义解,在这里均不甚妥切,实际是目送而至于尽(“断”),极言所望之远。
"愁云青未了":无边的愁云聚拢上来,
"布帆遥比沙鸥小":风帆渐行渐远,像小小的沙鸥飞向天边。
# 布帆:布质的帆。李白《秋下荆门》:“霜落荆州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恨残照":怨恨那西斜的夕阳,
"犹有一竿红":还有一竿子高的红色余晖。
"怪人催去早":埋怨那催促的人为何这么早就让友人离去。
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
万树(1625?~1688),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红友、花农,号山翁、山农,宜兴(今属江苏)人。明末戏曲作家吴炳的外甥。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万树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其词纯情自然,多灵动活泼之趣。吴梅称其“承石渠(吴炳)之传,以新颖之思,状物情变,论其优劣,远胜笠翁(李渔)”。他在词的格律方面造诣深厚,编有《词律》。另著有《香胆词选》《璇玑碎锦》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描绘了春江茫茫,扁舟远去,送行者望着舟行渐远,愁云笼罩,布帆渐小如沙鸥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惆怅、不舍的氛围。通过埋怨残照尚早却催人早去,进一步强化了送别时的不舍之情,生动展现了送别场景下送行者内心的复杂情绪。
2. 分段赏析
上阕第一句写当行人登舟离去,词人于江畔凝望,只见春水悠悠,漫向远方,望不到边际。次句承接上文,继续描写目送之景——目光追随行舟,直至它仿佛越过树梢,渐行渐远。这开篇十字,将送行人专注凝视、行舟渐离视线的情状,刻画得细致入微。下阕写船行渐远,已不见船体,唯余点点白帆,甚至比沙鸥还要渺小。“青未了”承接“布帆”,恰似“孤帆远影碧空尽”,仅能看见那遥远的白帆。此时,词人心中愁绪翻涌,如浓云堆积。“布帆遥比沙鸥小”,看似白描实景,实则暗含对远行之人的美好祝愿。词末“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夕阳余晖未尽,仍有一竿之高,送行人心中满是遗憾,偏偏此时有人催促返程,怎能不心生埋怨?此处以“怪”字直抒胸臆,将不舍之情表达得直白而浓烈。
3. 作品点评
词人用浅白灵动的笔触,抒发深沉浓烈的离愁别绪,雅俗交融韵味悠长。诗中巧用比兴手法,却无晦涩难懂之弊,字句自然质朴,如清泉流淌般灵动鲜活,将离情别恨刻画得淋漓尽致。
# 这首小词,除去首句三个字作为“送别’’的背景(季节、地点)外,似句句都在描绘景物,但从送者注目远望的诸种景物中,凝聚成对行者的无限深情。词中有人,呼之欲出,请看他用全副精神望行舟,似乎都有点呆了。最后既“恨”又“怪”,如不是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相叙一番吧。万树写情的小词,多疏隽澹荡,情隐景中,读后有有余不尽之妙。
现代艾治平
上一篇:清·曹雪芹《第四回回前诗》
下一篇:清·钱继章《鹧鸪天·酬孝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