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gǎn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zhōng
yīn
xún
suǒ
cháng
lái
cái
mìng
liǎng
xiāng
fáng
quàn
jūn
qiǎng
ān
shé
zhǎn
fāng
láo
cháng

译文

沿着正规的道路,循序渐进,应该是我所擅长的,但自古以来,才干和命运总是相违背。劝君画蛇不要添足,否则添足的当口,最美好的酒,就品尝不到了。

逐句剖析

"中路因循我所长":沿着正规的道路,循序渐进,应该是我所擅长的,

# 我所长:我的长处。,因循:守旧而不改变。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中路:路的正中央。汉·司马相如《上书谏猎》:“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

"古来才命两相妨":但自古以来,才干和命运总是相违背。

# 相妨:相反。,命:命运。,才:才气。

"劝君莫强安蛇足":劝君画蛇不要添足,否则添足的当口,

# 安蛇足:《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安蛇足:画蛇添足,终亡其酒。

"一盏芳醪不得尝":最美好的酒,就品尝不到了。

# 芳醪:美酒。醪:浊酒,此指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有感》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才命相妨"为核心,抒发了诗人对怀才不遇命运的悲愤抗争。前两句直陈"中路因循"的处世态度与"才命两相妨"的宿命矛盾,后两句借"画蛇添足"典故,以"芳醪不得尝"的具象化表达,暗喻强求功名反失本真的生存困境。全诗采用典故与意象交织的创作手法,通过"蛇足"与"芳醪"的巧妙隐喻,将抽象的人生哲理转化为可感的诗意画面。起承转合间展现典型绝句结构:前联直抒胸臆揭示矛盾,后联以典故递进深化主题,结尾意象余韵悠长。作为李商隐晚期诗风的代表,此诗以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浓缩了封建文人的普遍精神困境,其"才命论"的深刻哲思与典故化用技法,彰显了诗人"深情绵邈"的艺术特色,在晚唐咏怀诗中独树一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李商隐晚年对仕途生涯的深刻反思。诗人早年受牛党令狐楚、李党王茂元双重提携,却因陷牛李党争遭两方排挤,半生辗转幕府终不得志。诗中“强安蛇足”暗指试图通过联姻攀附权贵的政治投机,“芳醪”则隐喻未受官场玷染的理想人生。李商隐借自身“才命相妨”之痛,既为文人群体发声,亦为劝诫后世莫重蹈覆辙,凝聚了晚唐寒士对仕途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全诗以“才命相妨”为核心,借诗人自身仕途坎坷的经历,揭示文人怀才不遇的普遍困境。前两句“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直抒悔恨与宿命矛盾,后两句化用“画蛇添足”典故,以“芳醪不得尝”隐喻强求功名反失本真。诗人通过仕途逆旅的切身体悟,批判急功近利之人,阐发顺天应命的处世哲理。

2. 写作手法

反衬:首联“中路因循我所长”与“古来才命两相妨”形成理想(才)与宿命(命)的尖锐对立,凸显文人命运的普遍困境。用典:第三句“强安蛇足”化用“画蛇添足”寓言,以多余之笔暗讽世俗对诗歌的穿凿附会,批判过度解读。意象结合:“蛇足”作为否定性意象转喻仕途追求,"芳醪"作为缺失性意象转喻精神本真,二者通过"不得尝"的否定句式建立悖论关系,将"才命相妨"的抽象矛盾具象化为可感场景。

3. 分段赏析

全诗以递进式结构展开议论:首联“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直揭文人宿命,以“因循”自辩处世态度,用“才命相妨”奠定悲怆基调;颔联“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化用画蛇添足典故,借“蛇足”喻强行附会的解读,以“芳醪”象征未被玷染的诗意本真,形成理想(纯粹创作)与现实(曲解流言)的尖锐对立。后两句尤以“不得尝”三字收束,将抽象的理论辩驳转化为可感知的意象失落,使历史典故与当下困境浑然交融,在自我剖白中完成对世俗解读体系的解构。

4. 作品点评

李商隐此诗以七绝之精微载沉郁之思,堪称晚唐咏怀诗中的哲理佳作。其“才命两相妨”的命题,深刻揭示了封建文人的集体精神困境;“芳醪不得尝”的意象,更以诗酒美学暗喻纯粹人生的不可得,成为后世传诵的警世名句。全诗典故与自述浑然交融,语言质朴而理趣深邃,既延续了杜甫“文章憎命达”的悲慨传统,又以“蛇足”典故的创新运用开创了义山体“深情绵邈”的独特风致。此诗在历史互文与个体抒怀中,完成对文人命运的哲学观照,为唐诗注入了理性思辨的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标《焦桐树》

下一篇:唐·李商隐《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