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添南阶竹":南阶下的竹笋渐渐生长,
"日日成清閟":每日都在营造出清幽静谧的境界。
"缥节已储霜":青竹节上已凝着如霜的粉露,
# 储:一作除。
"黄苞犹掩翠":嫩黄色的笋壳仍包裹着翠绿的竹茎。
"出栏抽五六":新竹长出竹丛抽出五六枝,
"当户罗三四":在门前错落罗列着三四茎。
"高标陵秋严":高耸的竹干凌驾于秋霜的威严,
"贞色夺春媚":坚贞的翠色胜过春日的娇媚。
"稀生巧补林":稀疏处生长的新竹巧妙填补林间空隙,
"并出疑争地":几株并生时仿佛在争占土地。
"纵横乍依行":初看纵横排列似有行列,
"烂熳忽无次":转眼间又烂漫生长杂乱无次。
"风枝未飘吹":竹枝尚未被风吹动,
"露粉先涵泪":竹粉上的露珠已似含着清泪。
"何人可携玩":这样的清幽美景谁能携玩欣赏,
"清景空瞪视":只能空自瞪视这寂静的竹影。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分段赏析
“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閟”,首联点题,写南阶竹笋渐生,每日都在营造清幽静谧之境。“添”字动态感十足,展现竹笋不断生长、竹林逐渐繁茂的过程;“清閟”(清幽闭塞)既形容环境的洁净幽寂,又暗示新竹生长带来的空间变化,为全诗奠定清隽基调。“缥节已储霜,黄苞犹掩翠”,此联细腻刻画新竹形态:“缥节”指青竹节,“储霜”状写竹节上白霜般的粉状物,暗喻其洁净挺拔;“黄苞”指笋壳,“掩翠”则以嫩黄色笋壳包裹翠绿竹茎的色彩对比,凸显新竹既具生机又含羞涩的鲜嫩之态。一“储”一“掩”,动静相生,尽显自然造物之巧。“出栏抽五六,当户罗三四”,承前写新竹生长态势:“出栏”言其突破旧竹之限,“抽五六”“罗三四”以约数勾勒新竹抽枝的数量与分布,门前屋后错落罗列,既见生长的蓬勃肆意,又暗含新竹“当户”而立的亲近感,画面鲜活如在目前。“高标陵秋严,贞色夺春媚”,转写新竹品格:“高标”状其高耸挺拔,“陵秋严”谓其凌驾于秋霜的严峻之上,见坚韧;“贞色”赞其青翠本色,“夺春媚”言其胜过春日花卉的娇艳,以“陵”“夺”二字赋予新竹主动超越的人格化特质,暗喻君子刚贞不屈、不媚流俗的气节,托物言志之意鲜明。“稀生巧补林,并出疑争地”,描绘竹林生态:“稀生”指稀疏处新竹巧妙填补空隙,“并出”谓多株齐发似在“争地”,以“巧补”“疑争”赋予竹子以人的“智性”与“动态”,既符合自然生长规律,又暗含对生命竞发的礼赞,语言诙谐而富理趣。“纵横乍依行,烂熳忽无次”,捕捉新竹生长的参差之态:初看“纵横依行”似有秩序,转瞬“烂熳无次”又显杂乱,以“乍”“忽”二字表现视觉与感受的变化,如实摹写自然物态的随性本真,暗合韩愈“以文为诗”的散文化笔法,于无序中见生机。“风枝未飘吹,露粉先涵泪”,以拟人化手法刻画细节:竹枝尚未被风吹动,竹粉上的露珠已似“含泪”,赋予新竹以脉脉含情的意态。“涵泪”既可能是露珠自然形态的诗意联想,亦隐约透出新竹“无人赏玩”的孤寂,为尾联抒情埋下伏笔,刚健中见柔婉。“何人可携玩,清景空瞪视”,以反问收束,直抒胸臆:“清景”呼应开篇“清閟”,指新竹营造的清幽之境;“空瞪视”状写美景无人赏识的寂寥,既惋惜新竹之美被忽视,亦暗喻自身才德如竹却难遇知音的怅惘。问而不答,余韵悠长,将咏物与抒怀自然绾合,耐人寻味。
上一篇:唐·杜甫《天边行》
下一篇:唐·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