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wèi
èr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2
zuì
bié
jiāng
lóu
yòu
xiāng
jiāng
fēng
yǐn
zhōu
liáng
jūn
yáo
zài
xiāo
xiāng
yuè
chóu
tīng
qīng
yuán
mèng
cháng

译文

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逐句剖析

"醉别江楼橘柚香":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

# 橘柚:秋天成熟的水果,此诗作于清秋时节。,醉:醉饮。

"江风引雨入舟凉":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

# 舟:小船。

"忆君遥在潇湘月":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

#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一作“湘山月”。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愁听清猿梦里长":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 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别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在清秋时节于靠江高楼设宴送别友人,后又想象友人旅途中孤寂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此诗运用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江楼饯别,橘柚飘香,江风引雨入舟,以景衬情,烘托离别的凄凉。后两句虚写,从对面生情,想象友人在潇湘月夜里,于梦中听闻猿啼,更添愁绪,拓展意境,强化惜别之情。前两句描绘饯别场景,“醉”显情之深,“凉”字一语双关,兼写身体与心境。后两句虚构友人旅途画面,从视、听刻画孤寂环境,“长”字使猿声形象且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年),彼时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从诗中“橘柚香”可知,时间应是清秋时节。此诗乃王昌龄在客居之地送别友人时,于宴会上所作,属于客中送客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在清秋时节,诗人于靠江高楼设宴为友人饯行,宴上飘散橘柚香气,送友人上船时秋风瑟瑟、寒雨连江的场景。后又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旅夜孤寂之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两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实写江楼饯别场景,诗人在靠江高楼设宴送友人,橘柚飘香,江风夹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真切地展现出当下送别的环境及诗人内心的不舍。后两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则为虚写,诗人从对面着笔,想象友人未来旅途中,在潇湘月夜下,于睡梦中也被猿啼声搅得愁绪难消,通过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虚实结合,使诗歌营造出朦胧之美,更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惜别之情。寓情于景:在实写部分,“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诗人借秋风秋雨入舟这一景象,不仅描绘出环境的凄寒,“凉”字更传达出内心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伤怀,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借凄凄风雨烘托自己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清晰地点明送魏二的饯别之宴设于临江高楼。彼时,空气中橘柚香气氤氲,营造出清幽雅致、温馨和乐的氛围。然因友人即将分别,这美好之景更添几分离情别绪。此处叙事与写景相融,暗暗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愫。正如贾至在《送李侍郎赴常州》中所云“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此句中的“醉”字,含蓄地传达出“酒深情亦深”之意。“寒雨连江”,气候陡然转变。次句表面仅提及风雨入舟,实则巧妙地将行人登舟的情景融入其中。“江风引雨入舟凉”,一个“凉”字,既真切地描绘出身体所感的凉意,更深藏着诗人心中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离别带来的伤怀。“引”字与“入”字相互呼应,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秋雨不紧不慢、悄然袭来的姿态,精准地描摹出秋风秋雨的独特韵味。此句寓情于景,无论是句法还是字法的运用,皆精妙绝伦,值得细细品味。凄风冷雨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诗人惜别知音,只能借酒消愁的悲凉心境。诗的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忆”字为线索,从对方的角度生发情感,为友人虚构出一幅画面。在不久之后,友人于潇湘之上泊舟,彼时风停雨歇,唯有一轮孤月高悬,四周环境清冷孤寂。想来友人在此情此景下,恐难以入眠。即便勉强入睡,两岸的猿啼声也会一声声传入梦中,搅得他无法安睡,即便在梦中也满是愁绪。诗人从视觉的“月光”与听觉的“猿声”两方面,精心刻画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之境。月夜泊舟本就是想象之景,梦中听闻猿啼,更是虚幻之中再添虚幻。如此,诗境营造出一种朦胧之美,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别情。末句的“长”字,将猿声描绘得极为生动形象,颇具《水经注・三峡》中“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所描绘的猿声意境。“长”字作为韵脚置于诗末,让整首诗余韵悠长,意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巧妙地将实写之景与虚设之境相结合,凭借想象的力量,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丰富并深化了诗歌意境与主题。这种虚实交织所营造出的朦胧美感,使得诗歌韵味悠长,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两句具六层意。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为他写出凄其,以衬出我之凄其也,此对面着笔法。我忆君,君梦我,又交互法。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后半为他想出,其凄绝之状使人萧然。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杜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又云:“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此法唐人多有。如王昌龄《送别魏二》云:“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不述己之离绪,反念魏二别怀,与杜意正同。

清桂馥《札朴》

# 王诗尚有《卢溪别人》……二诗虽送友所往之地楚蜀不同,而以江上夜月。愁听猿声,写别日之情。其意景皆同。以诗格论,则《送魏二》诗末句用摇曳之笔、余韵较长;《卢溪》诗末句用转折之笔,诗境较曲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侠客行》

下一篇:唐·李白《江上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