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城西百尺楼":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 独上: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
#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羌:一作横。
"无那金闺万里愁":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 金闺:对女子闺阁当美称,借指家庭。,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琵琶起舞换新声":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
# 新声:新的歌曲。
"总是关山旧别情":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 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边愁听不尽":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撩乱:心里烦乱。
"高高秋月照长城":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
# 疏黄:指叶子稀疏枯黄。,榆叶:榆树叶。嫩者可食,亦可入药。,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日暮云沙古战场":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表请回军掩尘骨":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
#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表请回军:上表请求撤军。表,上表,上书。
"莫教兵士哭龙荒":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 龙荒:荒原。后泛指荒漠之地或处于荒漠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龙,指匈奴祭天处龙城。荒,谓荒服。
"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
#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长云:层层浓云。,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孤城遥望玉门关":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一作“雁门关”。,孤城:即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不破: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破:一作“斩”。
"大漠风尘日色昏":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
"红旗半卷出辕门":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 辕门:指军营的大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已报生擒吐谷浑":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这里泛指来犯之敌。
"胡瓶落膊紫薄汗":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
# 紫薄汗:紫色蕃马。薄汗:《统签》注云:“薄汗疑作䮂䮧。”。,落:指缠络于肩膊。
"碎叶城西秋月团":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明敕星驰封宝剑":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
# 封宝剑:指帝王将宝剑赐给有功的边将,即“尚方宝剑”。,星驰:像流星一般飞驰,形客速度很快。,明敕: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此指接到皇帝的命令。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辞君一夜取楼兰":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玉门山嶂几千重":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
# 山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山北山南总是烽":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 烽:指烽火台。
"人依远戍须看火":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
# 火:边防报警的烽火。,远戍:远方边防驻军的营垒。,依:倚靠。
"马踏深山不见踪":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组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通过烽火戍楼、羌笛关山、古战场骸骨、黄沙百战等意象群,既展现戍卒“无那金闺万里愁”的绵长乡愁,又刻画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襟怀。诗中既有“红旗半卷出辕门”的雄浑场面,也不避“兵士哭龙荒”的惨烈现实,更渗透着“表请回军掩尘骨”的人道悲悯。七章层层递进,将边塞风沙的酷烈、战争进程的跌宕与将士心理的嬗变熔铸一体,在“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苍茫意境里,既回荡着盛唐军威的豪迈强音,也激荡着个体生命的深切痛感,构成雄浑与悲怆交织的史诗品格。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以“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意象叠加,构建出雄浑苍凉的边塞图景。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其一“黄昏独坐海风秋”以“羌笛”乐音反衬戍卒孤寂,“无那金闺万里愁”更以闺阁柔情反衬战场苦寒。烘托: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先渲染恶劣环境,“红旗半卷出辕门”再显军情紧急,末句“已报生擒吐谷浑”的捷报,愈显唐军骁勇。正衬: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以山势险峻正衬戍边之艰,“马踏深山不见踪”更以征途渺茫正衬将士忠勇。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着重刻画戍边将士深切的思乡怀亲之情。前两句在叙事的同时融入写景元素,而情思已然蕴含其中。“百尺楼”孤零零地矗立在沙漠戈壁之中,四周一片空旷辽远,再加上秋日“黄昏时分独自登上高楼”,“海风”凛冽刺骨,顿时让人产生一种空寂孤独、悲风扑面的感受。第三句进一步描写听到“羌笛”吹奏出诉说征戍之苦的《关山月》这一著名曲调,以声音来传达情感,句首加上一个“更”字,使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难以承受,于是自然地引出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结语极为精妙,不仅不着痕迹地从写景过渡到抒情,而且笔锋一转,反以妻子思念“万里”之外亲人的话语,衬托出自己内心的愁绪,将夫妻二人的情意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凸显出二人之间心意相通的深厚情感。这首诗虽然主要书写愁绪,但却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在诗人笔下,“百尺”高楼、悠远“海风”、“万里”“关山”,无一不被愁绪所浸染,充分展现出主人公悲痛至极的情感张力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二首诗同样描写戍边将士辞别家乡、亲人时的哀怨忧愁,然而结尾却以豪迈之语收束,体现出戍边将士忠勇报国的坦荡胸怀。前三句极力渲染边愁。随着舞蹈节奏的变化,“琵琶”弹奏出新的曲调,但在内心充满对家乡、亲人思念愁绪的人听来,总觉得“总是”在演奏着关于“关山”离别的悲苦曲调,徒然增添心中纷乱的“边愁”和无尽的“别情”。诗歌写到这里,已经将愁绪表达得十分充分,难以再进一步深入挖掘。如何结尾,更能体现出诗人的功力。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结语运用奇妙的笔触,突然奏响独特的乐章,以“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伟壮阔之景,将征人浓郁的边愁一笔带过,反而展现出豪迈奔放的情怀。这一句虽然是在写景,但诗人将情感融入其中,在秋风朗月、广袤无垠的背景下,遥望万里长城的壮丽山河,使征人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意识到自己保卫山河的神圣职责,个人的些许“边愁”便显得微不足道了,从而让征人忠勇爱国的崇高情怀在壮丽景色的烘托下得以完美呈现。这首诗构思新颖独特,多次转折,前三句与结尾形成一大转折,其中“换新声”与“旧别情”构成一小转折,“总是”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愁绪的强烈程度,十分传神。这不仅使诗歌充满奇妙的想象,也展现出诗人“绪密而思清”(《新唐书·王昌龄传》)的艺术特色。第三首诗通过对冷清寂静、荒凉破败的古战场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度开边战争的反对态度,对广大士卒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前两句通过“榆叶早疏黄”来描写塞外的寒冷。“早”字突出了塞外物候与内地的差异,内地榆叶还呈现青色,而塞外却早已枯黄凋零。再加上“日暮”时分天色昏暗,“云沙”弥漫的战场凄惨景象的渲染,折射出战争的残酷惨烈以及士卒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因此,三、四句请求撤军并掩埋将士尸骨,“莫教兵士”在遥远的“龙荒”之地做无谓的牺牲。“龙荒”二字含义深刻,它表明战场已经深入千里之外,远远超出了自卫的范围,由此可见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态度以及人道关怀精神的鲜明和强烈,情感悲愤至极且真挚诚恳。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景色中蕴含着情感;后两句阐述道理,但通过“掩尘骨”“哭龙荒”两个生动情节的描写,使反对开边战争的道理显得有理有据、义正词严,而诗人的关爱之情也如潺潺流水般自然流露,从而达到“情理兼至,声意两峻”(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的境界。第四首诗通过对塞外辽阔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效祖国的壮烈情怀。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雄浑壮阔的意象,勾勒出气势磅礴的边塞场景。其中又运用“暗”“孤城”“遥望”等词语,点明苍茫荒寒的塞外地理特征,让人不难感受到一股悲壮慷慨之气扑面而来。第三句以“黄沙百战穿金甲”描写征战生活,语言极为精炼、刚健有力。大漠中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身经“百战”的惨烈经历,“金甲”被磨穿的艰苦卓绝,不仅没有使主人公的斗志消沉,反而使其更加坚强,战斗意志愈发高昂,所以第四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作结,就显得顺理成章,使整首诗熠熠生辉。这首诗以战场的艰苦寒冷、征战的艰难险阻来反衬豪迈壮烈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以塞外广袤博大、雄浑壮阔的景色来烘托昂扬豪迈的情感,二者相得益彰,情景交融,不愧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第五首诗描写唐军前后协同作战,夜间奋勇杀敌的过程,赞颂了唐军所向披靡的强大声威。首句写景。“大漠风尘”遮天蔽日,使得白昼也变得昏暗无光,这雄浑苍茫的景象,既展现出战场恶劣的气候条件,又衬托出军情的紧急紧迫。第二句写人。在这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里,唐军毫不畏惧风沙的猛烈,挥师迅速前进。“红旗半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风沙肆虐、四面横吹,导致旗帜难以完全展开的情景。诗思的奇妙之处在于第三句的突然转折,诗人放下对顶风疾进部队的描写,一下子跳跃到传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战斗捷报,结果干净利落,出人意料。至此才明白前两句所描写的是后出增援的部队,诗人正面描写增援部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是为了给“前军夜战”“生擒”敌首增添光彩,三、四句写“前军”虽是侧面描写,但有前两句后军形象的烘托,表现出“前军”高昂的士气、战斗的激烈以及决战决胜的勇猛无畏。将一场大战浓缩在一首绝句之中,写得如此豪情满怀、跌宕起伏、内涵深厚,真不愧为“千秋绝调”(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第六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征战万里、不辱使命、一战成功的英雄形象,歌颂了唐朝将士的神勇无敌。首句以简洁洗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肩背胡瓶、身跨战马的将军形象。第二句虽为写景之语,但人置身于景中。将军在一轮“秋月”的照耀下,巡行在遥远的“碎叶城西”,碧空澄澈,月华晶莹,信马由缰中透露出几分镇定从容。第三句气氛急剧转变,皇帝开战的诏书和授予军权的“尚方宝剑”如流星一般迅速送达前方。第四句写将军辞谢君王的信任,连夜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松攻取“楼兰”,不辜负君王的信任和使命。这首诗张弛有度,前两句节奏舒缓,给人一种闲适自在的感觉;后两句则写得紧张激烈,有星驰电掣般的威力,将写景、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始如处女”“后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篇》)的人物形象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出来。第七首诗描写玉门关一带辽阔荒远、广袤博大的景象,衬托出戍边将士不畏艰难险阻的征战生活。前两句以“几千重”“总是烽”大笔勾勒出玉门关一带山峦重叠、烽火遍布的自然环境。“几千重”的山上“总是烽”,意味着除了烽火台之外别无他物,荒凉的景象中又透露出战场上的肃杀之气。后两句描写将士们的戍边生活。“人依远戍须看火”,写出战士们驻守在烽火台上,但由于关山阻隔,距离遥远,一旦有敌情,只能举火报警。“马踏深山不见踪”写出将士们一看到烽火,立刻出发迎敌,但由于“深山”林密,峰回路转,很快就消失在山谷之间,不见踪迹。这首诗写景的突出特点是运用大小对比的手法,使大的事物显得更加宏大,小的事物显得更加渺小,将塞外广袤浑厚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写山动辄“几千重”,写烽则“山北山南总是烽”,写人却十分渺小,甚至隐晦难见。要么凭借烽火的升起,隐约可见“远戍”之人,要么一进入“深山”便踪迹全无,既形成鲜明对比,又相互衬托。以小衬大,则境界愈发宏大;以大衬小,则人物更显突出。诗中征人的艰苦生活、对敌斗争的神速果敢、纵横驰骋的英雄气概,都在这大小对比之中焕发出耀眼光彩,故而其“山高月小”的美学效果令人震撼不已。
# 周敬曰:龙标《从军》诸篇,静摹动勘,顺吐逆吸,真有脉可按、无迹可象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从军》诸作,皆盛唐高调,极爽朗,却无一直致语。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自第一至第四章(指其一、其二、其四、其五),章法要自井然。(品)雄浑。
清朱宝莹《诗式》
# 桂天祥曰:起处壮逸,断句伤神。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烽火城西百尺楼”一绝,“黄昏独坐”一绝,“海风秋”一绝,“更吹羌笛关山月”一绝,“无那金闺万里愁”一绝,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当黄昏蚀坐之时,乡思已自“无那”,岂意羌笛更吹《关山月》之曲,闻之使人倍难为情矣。
明黄白山《唐诗摘钞》
# 己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便为情深。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曰“更吹”,曰“无那”,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几,正深于思家者。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气骨高古,末转从金闺说边思,两面俱到,妙。只有轻笔,便有馀味。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诗之妙,全以先天神运,不在后天迹象。如王龙标“烽火城西百尺楼”云云。此诗前二句便是笛声之神,不至“更吹羌笛”句矣。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高响,是绝句正格。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诗之佳处,在末句“无那”二字,用提笔以结全篇。海风山月,都化绮愁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总是”二字转接得有力。忽说月妙。
明末清初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末句景中含情,更惨。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奇想层出。周敬曰:意调酸楚。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前首以“海风”为景,以“羌笛”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为事,以“秋月”为景,景在事后。当观其变调。
明黄白山《唐诗摘钞》
# 首句言琵琶当起舞时换新声也,是缩脉句法。下“总是”字,见得非独于琵琶也,故三句云“听不尽”。听已不堪,况所见又是秋月,其愁为何如乎?末句是进步法。
明末清初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有凄绝之音。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跟上首来,故曰“换”,曰“总是关山离别情”,即指上笛中所吹曲说。“缭乱边愁”而结之以“听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矣。“高高秋月照长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首第二句已斩绝矣,第三句转得不迫,落句更有含蓄,愈叹其妙。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此篇声调高响,明七子皆为之时不厌人意者。《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以“新”、“旧”二字相起,有无限情韵,俗本作“离别”,便索然矣。
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
# 第二首琵琶之新声,亦撩人之怨曲,满腹离绪之人何堪听此,故有第三句。末句忽接写月,正以见边愁不尽者,对此“高高秋月”但“照长城”,愈觉难堪也。句似不接,而意实相连,此之谓暗接。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末句)言冒风沙而苦战苦矣,然不破楼兰终无还期,悲何如耶?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李梦阳曰:语亦悲壮。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不破楼兰终不还”句,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玉关在望,生入无由,青海雪山,黄沙百战,悲从军之多苦,冀克敌以何年。“不破楼兰终不还”,愤激之词也。
明黄白山《唐诗笺注》
# 清而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首二句乃逆挽法,从青海回望孤城,见去国之远也。后二句谓确斗无前,黄沙可战,金甲都穿,见胜概英风。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首句长云迷漫,雪山亦暗,有不甚明见之意。二句惟见有孤城,遥而望之,系玉门关云,起势远甚。三句在黄沙之地已经百战,终穿上金甲,转得突兀。四句不破楼兰不还,如顺流之舟矣,结句壮甚。
清朱宝莹《诗式》
# 第三首(指其四)又换一意,写思归之情而曰“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江宁《从军》诸首,大都戍卒旅情,独此有献凯意。亦乐府所不可少。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周珽曰:战捷凯歌之词。末即歼厥巨魁之意,谓大寇既擒,馀不足论矣。横逸之气,壮烈之志,合并而出。旲山民曰:健。陆士鈨曰:跌宕。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首句大漠之乡,风尘迷霾,日色欲昏,盖已近暮天。先写塞外情境,此为凌空盘旋起法。二句言风起尘扬,红旗难以全张,故半卷也。出辕门,出战也。前军所指,连夜接战,地在洮河以北,先已擒得吐谷浑。曰“前军”,则全军尚未齐至。曰“已报”,有不待全军至而己获胜者。“夜”字应上“昏”字,“已报”应上“前军”二字。
清朱宝莹《诗式》
# 此诗总结前数章,故言扫老上之庭,饮黄龙之府,以告武成。为塞下曲之凄调悲歌别开面目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第四首(指其五)但写边军战胜之事。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下一篇:唐·李白《长干行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