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朝代:明作者:孙作浏览量:3
yuán
yīng
lòu
bái
liáng
yòu
qiū
fēn
yuè
jiǎo
kōng
shān
jìng
tiān
qīng
yàn
wén
gǎn
shí
chóu
zài
pái
mèn
jiǔ
chū
xūn
dòu
nán
shān
shú
nián
yún

译文

故乡的露水应当已经凝结成白色,凉爽的秋夜再次迎来秋分时节。月光皎洁,空旷的山林一片寂静,天色清朗,传来孤雁的鸣叫声。感慨时序变迁,唯有孤独的愁绪萦绕心头,借酒消愁,微醺中暂时忘却烦闷。南山的豆子应该已经成熟,不知何时才能亲自耕种那片豆田。

逐句剖析

"故园应露白":故乡的露水应当已经凝结成白色,

# 故园:家园,故乡。

"凉夜又秋分":凉爽的秋夜再次迎来秋分时节。

# 凉:微寒而不冷。

"月皎空山静":月光皎洁,空旷的山林一片寂静,

# 空山:廓大的山中。

"天清一雁闻":天色清朗,传来孤雁的鸣叫声。

# 清:澄澈。

"感时愁独在":感慨时序变迁,唯有孤独的愁绪萦绕心头,

# 感时:感伤时令。

"排闷酒初醺":借酒消愁,微醺中暂时忘却烦闷。

# 醺:酒醉的状态。

"豆子南山熟":南山的豆子应该已经成熟,

"何年得自耘":不知何时才能亲自耕种那片豆田。

# 耘:除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客中秋夜》是明代孙作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时令引起思乡。游子因战乱避难而寄居客地,在明月当空的山地间,又听见归雁鸣叫,怎能不油然而生归意?在作者看来,能回到江阴种植“豆子”,是最能“排闷”消愁的事情。此诗由时令和景物写起,生动形象以及寓情于景。读至此,眼前好像看见醉眼朦胧的诗人正在喃喃自语。尾联中的“何年”表达了诗人急切的归家心情,也是对战乱社会的最有力抨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文人

孙作(1340?~1424?),元末明初文人。字大雅,一字次知,祖籍江阴(今属江苏)。曾著书十二篇,号为《东家子》。元朝末年,张士诚想征召他,孙作因母病推辞。洪武六年诏修《大明日历》,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太平府儒学教授、国子监司业等职。其文醇正谨严,词旨谐畅。其诗效法黄庭坚,语言奇崛生硬、刚劲有力。有《沧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露白”暗指白露节气,呼应秋分时令,以物候变化暗示思乡之情。“又”字强化时光流逝的无奈,秋分象征团圆,反衬诗人客居的孤寂。“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以“皎”“静”营造清冷意境,月夜之景与诗人内心的愁绪形成对照。“一雁”象征诗人漂泊无依,“闻”字以声衬寂,深化孤独感。“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感时”既指季节更替,亦暗含对元明易代的隐忧,情感沉郁。“排闷”直抒消愁之举,“醺”字刻画借酒自慰的无奈与潦倒。“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化用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典故,暗含归隐田园的向往。以反问收尾,将归乡愿望与人生困顿交织,情感苍凉而坚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何良俊《金陵吊古八首其一》

下一篇:明·陆容《和彭性仁杂兴(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