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信佳士":淮南王确实是优秀杰出之人,
"思仙筑高台":为求仙道筑高台。
"八老变童颜":八位老者变成了童颜,
"鸿宝枕中开":枕中秘笈展现神通。
"异方营齐味":异域之法调出珍味,
"数度真琦瑰":几番尝试终得瑰宝。
"作羹传世人":制作成羹汤流传给世人,
"令我忆蓬莱":让我不禁想起了蓬莱仙境。
"茹荤厌葱韭":吃腻了荤腥和葱韭,
"此物乃呈才":这菽乳才真正展现出它的才能。
"戎菽来南山":大豆来自南山,
"清漪浣浮埃":清澈的水波洗去了尘埃。
"转身一旋磨":转身推磨旋转不停,
"流膏入盆罍":如同膏脂般流入盆中。
"大釜气浮浮":大锅里热气腾腾,
"小眼汤洄洄":小锅里汤汁回旋流淌。
"顷待晴浪翻":片刻等待豆浆如晴浪翻涌,
"坐见雪花皑":坐着就看到了如雪花般洁白。
"青盐化液卤":青盐化成卤汁,
"绛蜡窜烟煤":如同红色的蜡烛燃烧冒出烟煤。
"霍霍磨昆吾":快速地用如同昆吾剑般锋利的刀具切割,
"白玉大片裁":大片的白玉被裁剪出来。
"烹煎适吾口":经过烹煎正合我的口味,
"不畏老齿摧":不担心年老牙齿不好也能享用。
"蒸豚亦何为":蒸煮小猪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人乳圣所哀":人乳是圣人所哀叹的。
"万钱同一饱":花费万钱也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
"斯言匪俳诙":这番话可不是开玩笑的。
元末明初文人
孙作(1340?~1424?),元末明初文人。字大雅,一字次知,祖籍江阴(今属江苏)。曾著书十二篇,号为《东家子》。元朝末年,张士诚想征召他,孙作因母病推辞。洪武六年诏修《大明日历》,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太平府儒学教授、国子监司业等职。其文醇正谨严,词旨谐畅。其诗效法黄庭坚,语言奇崛生硬、刚劲有力。有《沧螺集》。
1. 分段赏析
“淮南信佳士,思仙筑高台”两句以历史传说起笔。诗人提及淮南王刘安,称其为优秀之人,因思仙而修筑高台,为后文引出菽乳的起源营造神秘氛围,奠定了富有历史底蕴的基调,同时巧妙地将传说与后文要描写的事物相衔接。“八老变童颜,鸿宝枕中开”继续讲述传说故事。描绘八位老者因淮南王枕中的《鸿宝》之书,得以返老还童,进一步渲染神话色彩,使诗歌开篇充满奇幻意味,也暗示菽乳的诞生或许与这神秘的仙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异方营齐味,数度真琦瑰”此句开始将视角转向菽乳本身。指出菽乳是来自别处的独特美味,经过多次尝试制作,堪称奇珍瑰宝,直接点明菽乳的珍贵与独特,引发读者对这种美食的好奇与期待。“作羹传世人,令我忆蓬莱”强调菽乳制作成羹汤后流传于世,其美味让人联想到蓬莱仙境般的美好,运用联想的手法,以蓬莱的神奇美妙衬托菽乳给人带来的味觉享受和美好感受。“茹荤厌葱韭,此物乃呈才”表明在食用荤腥、厌弃葱韭之时,菽乳便展现出独特才能。与其他食材对比,突出菽乳在饮食中的特殊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戎菽来南山,清漪浣浮埃”描述了制作菽乳的原料大豆的来源及处理过程。大豆从南山而来,用清澈的水波洗净尘埃,简洁地交代了原料的出处与前期清洁步骤,为后续制作过程的描写做铺垫。“转身一旋磨,流膏入盆罍”生动展现了磨制大豆的场景。一个“旋”字形象地写出磨盘转动的动作,大豆经过研磨,豆汁如膏般流入盆罍之中,将制作过程中的这一环节描写得细致入微,富有动态感。“大釜气浮浮,小眼汤洄洄”描绘煮制豆汁的情景。大锅中热气升腾,小锅中汤汁回旋流动,“浮浮”“洄洄”两个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同时将煮制时的状态逼真地呈现出来。“顷待晴浪翻,坐见雪花皑”写等待豆汁煮沸的过程。不一会儿就看到锅中如晴浪翻涌,继而出现如同雪花般洁白的景象,运用比喻手法,将煮沸的豆汁泡沫比作晴浪和雪花,形象地展现出煮制过程中豆汁的变化。“青盐化液卤,绛蜡窜烟煤”记录点卤环节。青盐化成卤汁,对加热现象的描写,让读者对这一关键制作步骤有更直观的感受。“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刻画切割成型的场景。用锋利的刀具如同昆吾剑般快速切割,将成型的菽乳切成大片,如同切割白玉,既写出切割动作的利落,又以白玉比喻菽乳,突出其洁白、珍贵的特点。“烹煎适吾口,不畏老齿摧”说明菽乳经过烹煎后非常适合食用,即使牙齿不好的老人也能享用,强调了菽乳口感适宜、老少皆宜的特点,体现其食用价值。“蒸豚亦何为,人乳圣所哀”通过与蒸小猪、人乳对比。认为蒸豚并无特别之处,人乳更是圣人所哀怜禁止之事,从而衬托出菽乳在饮食中的优势和独特地位。“万钱同一饱,斯言匪俳诙”最后总结。指出花费万钱与享用菽乳都只是为了饱腹,表明菽乳虽然普通,但在满足饮食需求上与昂贵的食物并无差别,传达出一种对饮食价值的客观认识,同时也暗含对菽乳的肯定。
上一篇:明·全室宗泐《题兰》
下一篇:明·张正蒙《夏至对雨柬程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