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píng
xiāng
yún
guàn

朝代:明作者:王守仁浏览量:3
xiǎo
xíng
shān
jìng
shù
gāo
hòu
chūn
cuì
jué
yún
kāi
yuǎn
zhàng
hán
shēng
zhú
yǐn
qíng
wén
nán
jiān
zhōu
màn
dōng
guī
zhàng
宿
xiān
jiā
jiàn
míng
yuè
qīng
guāng
hái
jiàn
西

译文

清晨踏上山路,两旁树木参差高矮,春雨后的泥泞漫过马蹄,路途湿滑难行。苍翠的山色穿透云雾,显露出远方的峰峦,竹林中传来清冷的声响,隐约可见晴空下的溪流。早知南下路途艰险,舟船难通,却仍不禁怀念东归故里,拄着藜杖的隐逸生活。今夜借宿道观,抬头望见一轮明月,它的清辉依旧如故乡鉴湖西畔那般澄澈。

逐句剖析

"晓行山径树高低":清晨踏上山路,两旁树木参差高矮,

"雨后春泥没马蹄":春雨后的泥泞漫过马蹄,路途湿滑难行。

"翠色绝云开远嶂":苍翠的山色穿透云雾,显露出远方的峰峦,

# 远嶂:远处如屏风状的山。远:一作叠。,绝:一作拖。,翠色:指翠绿色树木遮天。

"寒声隔竹隐晴溪":竹林中传来清冷的声响,隐约可见晴空下的溪流。

# 晴溪:晴日的溪流。,隐:指竹林后有溪流。

"已闻南去艰舟楫":早知南下路途艰险,舟船难通,

"漫忆东归沮杖藜":却仍不禁怀念东归故里,拄着藜杖的隐逸生活。

# 杖藜: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沮:沮难,感到困难。一作阻。

"夜宿仙家见明月":今夜借宿道观,抬头望见一轮明月,

# 仙家:武云观为道观,故云仙家。

"清光还似鉴湖西":它的清辉依旧如故乡鉴湖西畔那般澄澈。

# 鉴湖:故乡绍兴之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萍乡武云观》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王守仁在赴谪途中借宿萍乡武云观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描绘了清晨行走在山间小径上的景象,树木高低错落,雨后的春泥让马蹄深陷其中,展现了旅途的艰辛。颔联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的景色,翠绿的山峦如云般绵延,清澈的溪流在竹林中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颈联诗人表达了对旅途艰难的感慨,同时也回忆起东归时的艰难险阻,增添了一层人文色彩。尾联以月夜的景色作结,将眼前的明月与家乡的鉴湖联系起来,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展现了王守仁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开篇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描绘了诗人清晨出行的景象。通过对山间小径、树木、春雨和马蹄的描写,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为全诗奠定了宁静、悠然的氛围。颔联:“翠色绝云开远嶂,寒声隔竹隐晴溪”运用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山峦和所听到的溪水声。翠色的青山与云雾相接,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寒声则增添了一份清幽之感,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颈联:“已闻南去艰舟楫,漫忆东归沮杖藜”由写景转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难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比南去与东归的艰难,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惆怅。尾联:“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以月夜的景色作结,将诗人眼前的景象与家乡的鉴湖联系起来,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明亮的月光给人以宁静和慰藉,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清明和对家乡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守仁《舟夜》

下一篇:明·刘基《题烟波泛舟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