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shān
fáng

朝代:明作者:王守仁浏览量:4
shān
jìn
yuè
yuǎn
jué
yuè
xiǎo
biàn
便
dào
shān
yuè
ruò
yǒu
rén
yǎn
tiān
dāng
jiàn
shān
gāo
yuè
gèng
kuò

译文

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逐句剖析

"山近月远觉月小":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

# 觉:感觉,觉得。

"便道此山大于月":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若有人眼大如天":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

# 若:如果。

"当见山高月更阔":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蔽月山房》是明代王守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常见的视觉现象,这种现象源于观察物体时,距离和视角的影响;三句则突破常规的视觉限制,假设一个拥有无限宽广视野的观察者;至尾句境界全出,表示虽有想法,却知现实,或许当年年少的王守仁在创作此诗时,并未有过多复杂的考量,但这并不妨碍后人在品读这首诗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内涵与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蔽月山房》乃是明代王守仁年仅十二岁时的作品。小小年纪便能有此等见识,着实令人钦佩。此诗中的思考,仿佛为他日后更为深邃的思想埋下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整首诗通过对常见现象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引发思考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知,与后来的“知行合一”思想或许有着某种预见,虽语言浅近,却充满了深刻的哲思。

2. 分段赏析

首句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基于日常观察的视觉场景。由于山距离观察者相对较近,而月亮距离极为遥远,这种距离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人们在视觉感受上,月亮显得渺小。次句“便道”二字,精准地刻画出人们基于前一句所描述的视觉感受,不假思索地得出结论的状态。仅仅因为眼睛所看到的山大月小,就轻易地判定山比月亮大。这一行为揭示了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会依赖直观感受,而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分析。第三句展开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若有”一词,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假设情境,设想人的眼睛能够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这种超现实的想象,打破了常规认知的局限,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思考维度的大门。末句在前面假设的基础上,得出了这一令人深思的结论。当人的视野如同天空般开阔时,就会发现,尽管山高耸巍峨,但月亮实际上更加辽阔。这不仅纠正了前面基于狭隘视角得出的错误判断,更深刻地传达出一个哲理:事物的真实面貌往往被我们有限的视野和认知所遮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刘荣嗣《甲子除夕》

下一篇:明·唐献可《次白门江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