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xià
chóng
yáng

朝代:明作者:王逊浏览量:3
zuò
xiàn
shí
tóng
zhì
tóu
huāng
wàn
bèi
qíng
zhēn
gōng
míng
chuī
shǔ
xún
cháng
mèng
guài
shì
shū
kōng
gǎn
rén
tuò
yín
yuè
tún
tián
shí
hàn
chūn
jiān
nán
yóu
duō
shì
piāo
nán
guān
kuì
shēn

译文

在地方为官的时间何其短暂,与同僚共历艰辛,被贬到万里荒远之地,方知情谊更加真挚。追逐功名如同黄粱一梦般虚幻短暂,面对现实中的荒诞人事,只能空自慨叹愤懑。夜里敲着梆子巡守,徒然吟诵着边塞的明月,屯田耕作时,也能享用汉渠灌溉的春苗。世道艰难、人情淡薄,偏偏又事端频发,我如囚徒般漂泊异乡,心中愧对这身遭际。

逐句剖析

"作县几时同志苦":在地方为官的时间何其短暂,与同僚共历艰辛,

"投荒万里倍情真":被贬到万里荒远之地,方知情谊更加真挚。

"功名炊黍寻常梦":追逐功名如同黄粱一梦般虚幻短暂,

# 功名炊黍寻常梦:用典。传说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及醒,主人炊黄粱未熟。事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后遂用作典故,以“炊黍”比喻虚幻的梦境。黍,此处指黄粱。

"怪事书空感激人":面对现实中的荒诞人事,只能空自慨叹愤懑。

"击柝徒吟胡地月":夜里敲着梆子巡守,徒然吟诵着边塞的明月,

# 柝:旧时巡夜者击以报更的木梆。

"屯田也食汉渠春":屯田耕作时,也能享用汉渠灌溉的春苗。

# 汉渠:指流经宁夏平原的汉延渠。

"艰难薄俗犹多事":世道艰难、人情淡薄,偏偏又事端频发,

# 薄俗:轻薄的习俗,坏风气。

"漂泊南冠愧此身":我如囚徒般漂泊异乡,心中愧对这身遭际。

#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夏重阳》是明代王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抒发了诗人对共事者共度困苦岁月的感怀,言在荒远之地所体验的情谊更为纯粹;颔联以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淡然及对生活中细微温暖的珍视;颈联摹写边疆的艰辛处境;尾联概括诗人所处的艰难时世,并流露对自身漂泊异乡、未竟责任的愧疚之意。全诗语言平实无华,深切地传递出诗人在困境中的真挚情愫与复杂心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诗人

王逊(?—323),东晋魏兴人,字邵伯。仕郡察孝廉。晋惠帝末,转宁州刺史。至州,诛锄不法豪右,征伐诸夷。在州十四年,威行宁土。元帝累加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封褒中县公。明帝太宁元年,李骧等攻宁州,逊使将军姚崇等战于堂狼,大破之。崇追至泸水,不敢渡水。逊执崇鞭之,怒发上冲,冠为之裂,夜中卒。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写在西夏荒远之地的艰苦生活与复杂心绪,表达对功名虚幻的感慨、漂泊异乡的愧疚及对世态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对比:“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对功名的“看轻”与对现实人事的“看重”形成强烈对比,一“轻”一“重”,突出了诗人既想超脱功名束缚,又难掩对现实变故的介怀,体现诗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情感沉郁而复杂。

3. 分段赏析

“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两句是诗人对贬谪经历的感慨。“作县几时”以问句起笔,慨叹与同僚共事之短暂,“同志苦”道尽仕途艰辛;“投荒万里”极言贬谪之地荒远,“倍情真”则凸显困境中情谊的珍贵,一“苦”一“真”对比,既含身世漂泊之叹,又显对真情的珍视。“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两句借典故抒情。“功名炊黍”化用“黄粱梦”,将功名比作虚幻易逝的梦境,见出诗人对官场追逐的淡泊;“怪事书空”化用殷浩典故,以手指空书写暗喻对现实变故(如贬谪、世态炎凉)的愤懑,一“虚”一“实”形成对比,抒发对仕途幻灭的无奈与对现实不公的激愤。“击柝徒吟胡地月,屯田也食汉渠春”两句刻画边疆生活。“击柝”写边塞戍守之艰辛,“胡地月”渲染异域苍凉氛围;“屯田”“汉渠春”则转写农耕生活,以“汉渠”联结中原文明,在苦寒中见生机。“徒吟”见空有诗情却难掩孤寂,“也食”含苦中求存的无奈,虚实交织,勾勒出边塞生活的复杂况味。“艰难薄俗犹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两句收束全诗。“艰难薄俗”直陈世风日下、时局动荡,“犹多事”更添乱象纷扰之叹;“漂泊南冠”以囚徒自比,“愧此身”流露对漂泊处境的愧疚与自嘲,既感慨世道艰难,又含对自身未能建功立业的遗憾,情感沉郁,尽现乱世文人的沧桑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下一篇:明·石珝《定昆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