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xìng
sān

朝代:明作者:杨慎浏览量:4
zhū
bīng
jīn
liú
záo
jiǒng
xīn
cǎi
yún
chéng
guō
hēi
shuǐ
tāo
yǒu
shén
xiàng
yuǎn
lái
tóng
zhù
gòng
quǎn
yáng
dòng
tiě
qiáo
chén
líng
guān
zài
yǎn
píng
zhǎng
suì
suì
táo
chūn

译文

诸葛亮率领军队来到大渡河畔的渡口,大禹开凿的河流依然清澈,仿佛崭新如初。曾经像彩云般的城郭如今已无踪迹,黑水的波涛也仿佛有神灵护佑。远方的象和马沿着铜柱(边疆标志)前来进贡,边疆的少数民族安分守己,铁桥上的尘土都不曾被惊动。灵关在眼前清晰可见,仿佛就在手掌之上,每年葡萄和牧草都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逐句剖析

"诸葛提兵大渡津":诸葛亮率领军队来到大渡河畔的渡口,

"河流禹凿迥如新":大禹开凿的河流依然清澈,仿佛崭新如初。

"彩云城郭那无迹":曾经像彩云般的城郭如今已无踪迹,

"黑水波涛亦有神":黑水的波涛也仿佛有神灵护佑。

"象马远来铜柱贡":远方的象和马沿着铜柱(边疆标志)前来进贡,

"犬羊不动铁桥尘":边疆的少数民族安分守己,铁桥上的尘土都不曾被惊动。

"灵关在眼平于掌":灵关在眼前清晰可见,仿佛就在手掌之上,

"岁岁蒲桃苜蓿春":每年葡萄和牧草都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兴(其三)》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开篇追忆诸葛亮率军渡大渡津的历史场景,随后描绘了描绘彩云城郭虽无踪迹可寻,但黑水波涛似有神力;再写边疆象马进贡、少数民族安分的安宁状况;最后以灵关近在眼前、平坦如掌,每年都有蒲桃苜蓿生长的春日盛景作结。全诗通过对边疆山川、历史遗迹、贸易往来及和平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地区的关注,虽遭贬谪,却仍心系国事,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深沉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学者。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因“大礼议”事件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卒于戍所,追谥文献。杨慎学识广博,与解缙、徐渭有“明朝三大才子”之称。工诗文,善词曲。他的诗歌多取法六朝,风格秀美秾丽,推崇含蓄蕴藉,于明代独立门户。王世贞称杨慎为“词家功臣”,认为升庵词“好用六朝丽事,似近而远”。其散曲富有才情,俊逸华丽。代表作品有《江陵别内》《春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著有《升庵集》,另有杂著《升庵外集》,又有词曲《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诸葛提兵大渡津,河流禹凿迥如新”开篇追忆历史。“诸葛”即诸葛亮,“提兵”写出他率军出征的场景,“大渡津”点明地点;“河流禹凿”则关联到大禹治水的典故,写出河流的古老渊源。“迥如新”中,“迥”有遥远、清澈之意,既指河流历经岁月依然清澈如昔,也暗含历史的悠久之意。颔联“彩云城郭那无迹,黑水波涛亦有神”描绘眼前景象。“彩云城郭那无迹”写曾经的城郭已消失无踪,“那无迹”的“那”字加强了消逝的感慨;“黑水波涛亦有神”则赋予黑水波涛以灵性,“神”字让原本自然的波涛仿佛有了生命力。两句一虚一实,写尽历史遗迹随时间的变迁。颈联“象马远来铜柱贡,犬羊不动铁桥尘”刻画边疆安宁。“象马远来”描绘了远方部族带着贡品前来朝贡的场景,“铜柱”作为边疆的象征,暗示了归附之意;“犬羊”代指边疆少数民族,“不动铁桥尘”则以铁桥尘土未被惊扰的细节,写出边疆各族安分守己、无战乱的和平状态,展现出稳定的边疆秩序。尾联“灵关在眼平于掌,岁岁蒲桃苜蓿春”两句收束于春日盛景。“灵关在眼平于掌”以“平于掌”的比喻,写出灵关地势平缓、清晰可见,暗含边疆局势安稳可控;“蒲桃苜蓿”是西域传入的植物,象征着边疆的物产与贸易交流,“岁岁春”则描绘出年年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既展现了边疆的繁荣,也寄托了对和平景象长久延续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雪浪法师《祗树庵》

下一篇:明·张以宁《题广陵姚节妇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