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jīn
xìng
shí
yòng
bīng
yuē
nǎi
shàng
shēng
zhōu
zhī
zhōu
zhī
shì
zhī
shuǐ
zǒu
ér
wéi
tiān
xià
shāng
shāng​
ér
guī
hào
gān
yǐn
shí
niàn
bǎi
nián
liáo

译文

如今时日为何不快乐,所幸眼下没有战争。别说生活 已窘迫,却还能够存活谋生。别的州府的赋税,离你而去不必顾及。这个州的劳役,让我离开又能到哪里去。一个城邑的水患,尚可逃离躲避。可天下如此动荡,能回到哪儿去。喜欢我的衣物,甘愿享用我的饮食。别想长远百年事,姑且享受这一日欢乐。

逐句剖析

"今日曷不乐":如今时日为何不快乐,

# 曷:为什么。

"幸时不用兵":所幸眼下没有战争。

"无曰既蹙矣":别说生活 已窘迫,

# 蹙:赋役繁苛。

"乃尚可以生":却还能够存活谋生。

"彼州之赋":别的州府的赋税,

"去汝不顾":离你而去不必顾及。

"此州之役":这个州的劳役,

"去我奚适":让我离开又能到哪里去。

"一邑之水":一个城邑的水患,

"可走而违":尚可逃离躲避。

"天下汤汤":可天下如此动荡,

"曷其而归":能回到哪儿去。

"好我衣服":喜欢我的衣物,

"甘我饮食":甘愿享用我的饮食。

"无念百年":别想长远百年事,

"聊乐一日":姑且享受这一日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风》是中唐诗人韩愈创作的古诗。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社会动荡,诗人托古风寓意,聚焦百姓在赋役、水患下的艰难处境与无奈心态。诗的开头以反诘语气,表面庆幸当下无战事,实则暗藏隐忧;中间部分层层铺陈,展现出百姓无论身处何地,都难以摆脱赋税徭役的束缚,即便想要逃离,广阔天地间也无处可栖;结尾看似劝人享受生活,及时行乐,实则在无奈之中饱含对百姓艰难处境的悲叹。整首诗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深刻反映出安史之乱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进退维谷的悲惨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古风》这首诗创作于贞元十年(794),在韩愈的作品体系中属于早期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讽喻诗。描绘了安史之乱后百姓在赋税徭役压迫下居无定所、进退维谷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忧思。

2. 分段赏析

“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开篇以“今日曷不乐”设问,引出“幸时不用兵”—因暂时无战事,百姓本可稍作喘息。“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劝人莫说生活已窘迫,好歹还能存活,表面是宽慰,实则暗含对“不用兵”也难摆脱困苦的隐忧,为下文揭示赋役、水患之苦铺垫,以反常的“乐”衬后续更深的“悲”。“彼州之赋,去汝不顾。此州之役,去我奚适”中,“彼州之赋,去汝不顾”,写百姓想逃避他州赋税,却无处可躲;“此州之役,去我奚适”,言本州劳役就在眼前,逃无可逃。以赋役的无处不在,凸显百姓被盘剥的困境,“去汝不顾”“去我奚适”的无奈语气,直击乱世中百姓无法挣脱枷锁的悲惨。“一邑之水,可走而违。天下汤汤,曷其而归”先假设“一邑之水”,尚可逃离;但“天下汤汤”(天下大乱、水患或乱象喻指)时,能归向何处?从局部水患到天下动荡,以层进手法,强化百姓在大灾大难、乱世局势前的绝望,“曷其而归”的叩问,道尽无路可走的悲怆。“好我衣服,甘我饮食。无念百年,聊乐一日”前两句似劝人享受衣食,后两句“无念百年,聊乐一日”,直白道出因未来太渺茫,只能苟求当下一日之乐,将百姓在长期苦难中被磨灭希望、得过且过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以无奈的“乐”收束,反照全篇的深沉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方干《思江南》

下一篇:唐·白居易《日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