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草枯今日青":昨天还是枯草今日却已转青,
# 今日:借指春季。,昨日:借指秋冬。
"羁人又动望乡情":漂泊在外的游子又涌起了思念家乡的情感。
# 羁人:旅居在外的人。
"夜来有梦登归路":夜里梦到自己踏上了归乡的路途,
# 归路:回乡之路。
"不到桐庐已及明":还没到达桐庐天就已经亮了。
# 已及明:已经到了天明。及明:赶上明天。,桐庐:浙江桐庐县,在方干家乡新定(今浙江建德县)北面。
晚唐诗人
方干(809~886?),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于会稽镜湖。咸通至中和间,以诗著名江南,交游颇广。其诗多酬和之作,亦常抒写羁旅之思及闲适出世之想,还主张苦吟,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诗风近贾岛、姚合,气格清迥,意度闲远。在晚唐纤靡俚俗之中独能自振,工于律绝,清润小巧,且多警句。代表作品有《感怀》《鉴戒录》。有《玄英先生诗集》10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思乡的抒情诗。诗中借冬去春来、草木返青的自然景象,触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漂泊途中对故乡桐庐的深切眷恋,以及归途受阻、乡愁难遣的怅惘。
2. 分段赏析
首句以精妙笔触勾勒时光流逝,“草枯”暗喻秋冬萧瑟,“草青”点染春日生机,诗人巧妙将两个时节浓缩于“昨日”“今日”之中,生动展现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逝。此处“青”字活用为动词,与次句“动”字相呼应,草木逢春而焕发生机,恰似乡愁亦随之悄然滋长。草木荣枯在前,乡情萌动于后,“动”字运用堪称神来之笔,使诗句前后勾连,韵味十足。次句紧扣诗题,点明诗人“羁人”身份。“又”字意蕴丰富,既承接上文,表明草木多次枯荣,也暗示羁旅岁月漫长,更体现思乡之情屡屡涌现,层层递进间,将思乡之情的深厚绵长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句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逻辑展开。白日里思乡心切,到了夜晚便在梦中踏上归程。梦中的诗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即便天色渐明,却仍未抵达故乡。末句点明梦境终醒,一夜长梦却未能回到家乡,侧面烘托出故乡路途遥远。与岑参《春梦》中“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相比,方干笔下归乡之路的迟缓更添几分无奈与惆怅。尽管表现手法各异,却都以梦为媒寄托思乡之情,各有千秋。关于方干籍贯,一说为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一说为睦州建德(今浙江建德),两地相距不远。因此,诗中末句的“桐庐”,无论是实指故乡之地,还是作为故乡的代称,都饱含着诗人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为旅人怀乡之作,虽或从前人成句化用而来,却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于浅淡笔触中蕴含深切乡情,故备受后人赞誉。
# 诗有同出一意,而工拙自分者。如戎昱《寄湖南张郎中》:“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与武元衡《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同意,而戎语为胜,以“不知湖水阔”五字,有搔头弄姿之态也。然皆本于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方干“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则又竿头进步,妙于夺胎。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
# 较嘉州“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迟速不同,各有其妙。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岑嘉州则脱而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家三拜先生则又从岑诗翻出,云:“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或触影生形,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解得此法,《五经》、《廿一史》皆我诗心也。
清方南堂《南堂辍锻录》
上一篇:唐·姚合《杏溪十首·杏溪》
下一篇:唐·韩愈《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