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朝代:明作者:孙承宗浏览量:3
dòng
gāo
shǒu
wèi
mǎn
chuán
liáng
yuè
xuě
huà
jiā
shí
jiā
hào
zuò
hán
jiāng
diào
xuě

译文

撑船篙的手冻僵了,呵气取暖也没有好,冰冷的月光照在船上,只见一片模糊的雪影。画家们不了解渔人的辛苦,却偏喜欢画在下着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钓的图画。

逐句剖析

"呵冻提篙手未苏":撑船篙的手冻僵了,呵气取暖也没有好,

# 呵冻:冬天手指冻僵,呵气使其温暖或融解。

"满船凉月雪模糊":冰冷的月光照在船上,只见一片模糊的雪影。

# 凉月:清冷的月光,突出寂寥寒冷的气氛。

"画家不识渔家苦":画家们不了解渔人的辛苦,

# 不识:不了解,不懂得,此处指体会不到。

"好作寒江钓雪图":却偏喜欢画在下着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钓的图画。

# 好:此处指偏好,喜欢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是明代诗人孙承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渔民冬日江上捕鱼的艰辛场景,揭露了文人画家对渔家生活的隔膜。前两句“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以白描手法勾勒渔民在寒夜中呵手撑篙、船板积雪模糊的画面,“呵冻”“提篙”的细节生动展现劳作的艰苦;后两句“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则直抒胸臆,批评文人脱离实际,将渔家生活美化成“寒江钓雪”的闲情图景。全诗以对比手法突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既表达了对渔民的深切同情,也对士大夫阶层的浮泛风气提出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诗人

孙承宗(1563—1638)高阳人,字稚绳,号恺阳。为诸生时,教读边郡,喜从老兵究问险要阨塞。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中允。历谕德、洗马。熹宗即位,充讲官。朝臣推为兵部侍郎,主辽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不许。天启二年广宁失守,乃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三年,为魏忠贤党所谗,乞归。崇祯二年,后金兵陷畿辅州县多处,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复遵化等四城。后以大凌河等地失守,廷臣归咎承宗筑城之计,引疾归。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阳,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环死。子孙多人皆战死。福王时谥文忠。有《高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题材诗。诗中介绍了渔民在冬日寒江撑篙捕鱼的艰辛劳作,描绘了“满船凉月雪模糊”的冷寂环境与“呵冻提篙”的人物动作,体现了渔家生活的困苦,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的深切同情及对文人画家美化渔家生活的委婉批判。

2. 写作手法

白描:“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以简练的语言直接勾勒渔民呵手撑篙、雪月满船的场景,不加修饰地展现渔家劳作的艰苦,画面感极强。对比:将渔民寒夜辛苦捕鱼的现实(“手未苏”“雪模糊”)与文人画家笔下的“寒江钓雪图”(理想化的闲适场景)对比,以“不识”二字点出两者对渔家生活认知的差异,突出批判文人脱离实际的主题。细节描写:“呵冻提篙”中“呵”“提”两个动作细节,生动刻画渔民在严寒中艰难劳作的状态,以细微动作传递出深沉的苦难感,增强诗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呵冻提篙手未苏”:“呵冻”写渔民呵气暖手的动作,“提篙”状其撑船劳作,“手未苏”则直言手指冻僵未暖,三字层层递进,将冬日江上劳作的苦寒表现得淋漓尽致。“满船凉月雪模糊”:“凉月”“雪模糊”以冷色调景物渲染环境,月光映雪的朦胧画面中暗含刺骨寒意,以景衬情,烘托渔家生活的孤寂与艰辛。“画家不识渔家苦”:“不识”二字斩钉截铁,直指文人画家对渔家疾苦的隔膜,隐含诗人对士大夫阶层脱离现实的不满。“好作寒江钓雪图”:以文人笔下的“寒江钓雪”这一典型意象,代指对渔家生活的理想化想象,与前两句的现实场景形成鲜明反差,辛辣批判其创作脱离生活本质。

4. 作品点评

孙承宗此诗以小见大,通过渔家冬夜劳作的细微场景,揭示社会阶层对民生的认知差异。诗中白描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跃然纸上,“呵冻提篙”的细节更成为渔家苦难的象征。其对文人“寒江钓雪”式浪漫想象的批判,突破了传统田园诗的审美局限,展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全诗语言质朴而笔力千钧,既具艺术感染力,又蕴含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唐寅《萱草图》

下一篇:明·张泰《雨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