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yuè
yún
shǒu
·
·
shàng
píng
tiá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zhāo
gēng
shàng
píng
tián
gēng
shàng
píng
tián
jiè
wèn
wèn
jīn
zhě
nìng
zhī
xián

译文

早上耕作在上平田,晚上耕作在上平田。请问追名逐利的人们,你们可知长沮桀溺的名贤?

逐句剖析

"朝耕上平田":早上耕作在上平田,

"暮耕上平田":晚上耕作在上平田。

"借问问津者":请问追名逐利的人们,

# 问津:孔子遇水,无法前进,派子路向别人问渡口的典故。津:渡口。,借问:敬辞,请问。

"宁知沮溺贤":你们可知长沮桀溺的名贤?

# 沮溺:长沮、桀溺的合称,是春秋时期的隐士。后代诗文中常以“沮溺”借指避世隐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上平田》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过对农耕场景的描绘,既表达出对劳动人民辛勤付出的关注与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又借典故抒发对隐士贤德的赞美以及对世俗不辨贤才的讽刺,展现诗人超脱世俗、向往隐逸的情怀,简短却意蕴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创作于开元年间,彼时王维游历江南,借居于皇甫岳的云溪别墅(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的五云溪畔),周边景致清幽,处处透着自然之美。在这段时光里,王维灵感泉涌,接连创作了《鸟鸣涧》《莲花坞》《鸬鹚堰》《上平田》《萍池》这五首诗,《上平田》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隐逸诗。诗中前两句以复沓手法,勾勒出隐士从早到晚躬耕平田的画面,凸显时间上的延续感,展现田园劳作的质朴日常。末二句巧用典故,在对隐士贤德的赞美中,深化了诗歌的古韵与内涵。整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借平凡的农耕生活场景,抒发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然超脱。

2. 写作手法

复沓:“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运用了复沓的手法,重复“朝耕”“暮耕”和平田,强调了农民劳作从早到晚的时间延续性,突出了劳作的辛苦,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农民对土地的辛勤付出。用典:“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贤”使用了孔子使子路问津,遇到长沮、桀溺的典故。诗人借古讽今,将田间劳作的农民与古代隐士相联系,暗示出平凡的劳动者中也有像长沮、桀溺一样品德高尚的贤者,只是不被世俗之人所了解和重视,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主题。反问:“宁知沮溺贤”以反问的形式收尾,加强了语气,引发读者的思考,强调了诗人对那些不被世人所知的贤才的同情与赞赏,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也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描绘农民从早到晚在平田辛勤劳作的场景,运用复沓手法,以“朝”“暮”点明时间跨度,重复词句增强节奏感与韵律感,让人深切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辛苦与执着,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尽显乡村生活的质朴真实。后两句“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贤”,借孔子使子路问津典故,以“问津者”指代追逐世俗名利之人,“沮溺”代指隐士,采用典故与反问手法,丰富内涵、强化表现力,反问句强调平凡贤才不为人知,借此表达诗人对隐士品德的赞美与向往,也隐含对现实社会贤才不受重视的讽刺感慨,展现其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的情感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梵志《吾富有钱时》

下一篇:唐·白居易《病中得樊大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