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金鞍从武皇":将军骑着佩金鞍的白马跟随皇帝出征,
# 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白马金鞍:借指骑着轻骏、豪华坐骑的近侍。鞍: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
"旌旗十万宿长杨":十万大军在长杨宫驻扎。
# 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旌旗:旗帜,这里借指军士。
"楼头小妇鸣筝坐":楼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
# 鸣筝:弹奏筝曲。筝,乐器名,古有弹筝、搊筝,均已失传。
"遥见飞尘入建章":远远望见扬起的尘土飘进建章宫。
# 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太初元年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飞尘:飞扬的尘土。
"驰道杨花满御沟":大军从驰道归来,杨花飘满御沟,
# 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红妆缦绾上青楼":盛装的女子登上高楼。
# 红妆缦绾: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红妆,指妇女的盛装。以色尚红,故称;漫绾,随意将青丝旋挽打结。
"金章紫绶千余骑":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
# 骑:一人一马称为一骑。,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夫婿朝回初拜侯":原来是夫婿朝回初拜列侯。
# 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青楼曲二首》是一组七言绝句,属闺怨题材,内容主题是借汉喻唐反映盛唐气象。第一首描绘大军凯旋之景,以乐景衬闺情,暗写少妇内心波动。第二首点明少妇与将军的夫妻关系,表现女子得知夫婿立功封侯时的复杂心绪。两诗借汉武帝典故再现唐玄宗时期尚武社会风气,展现诗人赞美盛唐国力强盛、军纪严明的时代特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征人家庭的社会心理。
2. 写作手法
对比:“白马金鞍从武皇”的雄壮军容与“楼头少妇鸣筝坐”的闲适姿态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战马扬尘的动势写出少妇凝望的静态,愈显其矜持之态。
3. 分段赏析
其一:“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白马金鞍”精准勾勒出将军的华贵英姿与昂扬气度,“旌旗十万”尽显军队规模的庞大雄壮与气势的威武,“从武皇”点明军队与帝王的紧密关联,“宿长杨”则暗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典故,描绘出大军凯旋、受帝王倚重的热烈雄伟的景象,让人仿佛能看见那支纪律严明的队伍在长安大道上整齐行进的壮阔场面。“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楼头小妇鸣筝坐”刻画了少妇端坐在青楼之上、从容弹奏古筝的姿态,尽显其端庄平静,而“遥见飞尘入建章”以“飞尘”这一细节,暗示着远去的军队已融入远方的建章宫方向,将楼外热烈的军阵场景与楼内静谧的弹筝画面形成鲜明对照,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相互映衬。透过少妇“遥见”的神态,可见她表面虽专注于筝声,实则难掩对远方军队的关注,那份藏于平静之下的欣羡与期待,尽显“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其二:“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驰道杨花满御沟”以杨花纷飞、铺满御沟的细腻景致,既点明了时节特征,又为全诗渲染出一种轻盈而华美的氛围,“红妆缦绾”细致描绘出少妇精心梳理的妆容与柔美的发式,尽显其娇美姿态,“上青楼”这一动作则暗藏着她的期待之情,让读者能感受到那份即将迎来喜事的微妙心绪。“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金章紫绶千余骑”以“金章紫绶”这一代表高官显爵的服饰细节,展现出队伍的显赫气派与荣耀,“千余骑”再次凸显出规模的盛大,而“夫婿朝回初拜侯”则清晰揭示了前文所有场景的缘由,点出少妇的夫婿正是立功归来、刚被封侯的将领,那份从征人家属神态中自然流露的为国立功的光荣感,与第一首诗遥相呼应,生动反映出盛唐社会尚武、国力强盛的风貌。
4. 作品点评
盛唐诗人常以汉武帝比拟唐玄宗,王昌龄的《青楼曲二首》亦是如此,诗人借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巧妙反映盛唐时期的面貌。诗中那幅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让人不禁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容威赫、实力强盛的景象。一支千军万马的庞大军队,若没有严明的纪律,绝无可能在市街上整齐行进,就连楼头弹筝的少妇都丝毫不受惊扰,这正凸显出军队的纪律严明。同时,诗里生动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和平景象,显然,这支强大的军队是人民和平美好生活的坚实守护者。从楼头少妇的视角,还能清晰感受到当时社会盛行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统治者深刻吸取了西晋以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惨痛教训,注重整军经武,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为国立功的光荣感自然而然地从一位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鲜活地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与精神气象。
# (其一)此诗欲咏长安贵人,而从旁观之小妇眼中写出,如睹侍从仪卫之煊赫,篇法警动。犹少陵之《佳人》篇,欲咏乱后之烦忧,从佳人口中叙出也。(其二)此诗与《闺怨》诗,同出一手,《闺怨》诗言妆罢登楼,见陌头柳色,悔觅封侯。此诗言妆罢登楼,见杨花驰道中,朝回夫婿,竟拜通侯。二诗适成翻案。以诗境论,则《闺怨》诗情思尤佳。李玉溪诗“千骑君翻在上头”,乃用古诗之“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此诗第三句,殆亦本此。
近代中国近现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
# 桂天祥曰:期门羽林,骄气正合如此;娼妇对之,极为风韵。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此诗咏游侠恩幸,有如此之夫,有如此之妇。含讽感时,意在言表。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此首与下首,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绝句极品。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影响隐然形声。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极言娼乐之盛也,似赞而实刺焉。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想知少妇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于取影者也。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 白马金鞍,少年得意,鸣筝独坐,闺阁钟情,却联以“遥见”二字,正如迦叶拈花,以尊微笑,说破便不是。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白马金鞍从武皇”云云,此即事写情景,与太白“白马骄行”篇同。被云“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则不鸣筝者之娇贵也。故诗须有品,艳体尤宜名贵。
《湘绮楼论唐诗》
# 首句言侍从。二句言侍从之众,三句转变,言楼头小妇鸣筝而坐,只写青楼之常情。四解码器从小妇眼中看到车马之众,飞尘入建章宫里,回应首句,两句离合尽致。是以三句为主而转变得好者也。[品]壮丽。
唐皎然《诗式》
# 楼中小妇之感想,马上郎君之贵宠,皆于言外见之。
《诗境浅说续编》
# 此二篇音律雄浑,句法清新,可次《闺怨》。宫情闺思作者多矣,未有江宁此篇与《闺怨》,雍容浑合,明白简易。绝句中极品也。
明顾麟《批点唐音》
# 周珽曰:夸诩随从天子游幸。子夫得宠荣归也。发语妖艳,结构轻飘,道出青楼意态。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金章紫授”二句,言随从之侈,恩幸之新也。只用赋体,而味自远。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白马”一篇,向来解者多谬,至谓极言娼乐之盛者。一发可笑,此皆青楼中人夸张其夫婿之辞,与第二章合看,便得其解。今夫婿白马金鞍以从武皇,而与旌旗十万宿长扬,此时楼上高坐,遥见飞尘直入建章宫去,而夫婿驰蹬其间,何等气概!及至朝回、而金章紫绶,己拜侯矣。与罗敷盛夸其夫婿意同。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此诗两首,极写富贵景色,绝无贬词,而彼时淫奢之失,武事之轻,田猎之荒,爵赏之滥,无不一一从言外会得,真绝调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此的《闺怨》同出一手。《闺怨》诗言妆罢登楼,见陌头柳色,悔觅封侯;此诗言妆罢登楼,见杨花驰道中,朝回夫婿,竟拜通侯。二诗适成翻案。以诗境论,《闺怨》诗情思尤佳。
《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李白《枯鱼过河泣》
下一篇:唐·高适《淇上别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