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闻一箭取辽城":早就听说你曾一箭夺下辽城,
"相识虽新有故情":虽然我们相识不久,却似故交般情谊深厚。
"清句三朝谁是敌":你的诗才在三朝无人能敌,
"白须四海半为兄":白发之下,四海之内皆有兄弟。
"贫家薙草时时入":家境虽贫寒,却常修剪杂草,
"瘦马寻花处处行":瘦马也四处寻觅花朵。
"不用更教诗过好":不必再刻意追求诗才的完美,
"折君官职是声名":你的声名早已超越官职。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赠杨秘书巨源》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诗中提到杨巨源因“一箭取辽城。”的诗句而闻名,展现了其卓越的才华。诗人虽与杨巨源相识不久,但已一见如故,表达了深厚的友情。诗中还描绘了杨巨源生活的清贫与淡泊,以及他在诗坛的崇高地位。这首诗通过对杨巨源的才华、生活与品德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佩之情。诗中提到杨巨源的诗才高妙,三朝无人能敌,同时描绘了他生活的清贫与淡泊,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
2. 写作手法
对偶:诗中“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运用了对偶。上下句结构对称,词性相同,意义相关,通过“三朝”与“四海”、“清句”与“白须”、“谁是敌”与“半为兄”的对仗,展现了诗人对对方才华和声望的高度赞美。夸张:“折君官职是声名”一句运用了夸张。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对方因诗才而获得的声名远播,甚至超过了官职的重要性,突出了其文学成就的卓越。借景抒情:“贫家薙草时时入,瘦马寻花处处行。”两句,通过描写“贫家”“薙草”“瘦马”“寻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贫但又闲适的生活场景,借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抑扬:“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贫家薙草时时入,瘦马寻花处处行。不用更教诗过好,折君官职是声名。”全诗在赞美友人诗才和声名的同时,也隐含了对其官场失意的惋惜(抑),但最终以“折君官职是声名”收尾,强调其文学成就的辉煌(扬),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3. 分段赏析
首联:“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首联以“早闻一箭取辽城。”开篇,借用杨巨源的诗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赞美杨巨源的才华和名声早已远扬。尽管白居易与杨巨源相识不久,但两人一见如故,有着深厚的情谊。这种“相识虽新有故情”的情感基调为全诗奠定了温暖的氛围。颔联:“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颔联进一步赞美杨巨源的文学成就。“清句三朝谁是敌。”表明杨巨源的诗才在三朝(即三个朝代)中无人能敌,突出了他的文学地位。而“白须四海半为兄。”则描绘了杨巨源年长且德高望重的形象,他的白须象征着岁月的沉淀,而“四海半为兄”则暗示他交友广泛,深受尊敬。颈联:“贫家薙草时时入,瘦马寻花处处行。”颈联转而描写杨巨源的生活状态。“贫家薙草时时入。”描绘了他虽生活清贫,但依然勤勉劳作的场景。而“瘦马寻花处处行。”则展现了他不拘泥于物质,追求精神享受的生活态度。这两句通过对杨巨源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的豁达与乐观。尾联:“不用更教诗过好,折君官职是声名。”尾联以“不用更教诗过好。”作结,意思是无需再用更多的诗歌来赞美杨巨源。因为他的声名已经足以让他在官场中脱颖而出,甚至“折君官职”,即他的声名已经超越了官职的重要性。这既是对杨巨源的极高评价,也表达了诗人对才华与名声的深刻理解。
下一篇:唐·薛涛《池上双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