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竹子。
"临池":生长在池塘边,
"似玉":如同美玉一般。
"裛露静":被露水沾湿后,它静静地伫立着,
"和烟绿":与烟雾相融合,呈现出一片翠绿的颜色。
"抱节宁改":它坚守着竹节,宁可保持本性也不改变,
# 宁:岂。
"贞心自束":有着坚贞的心志,自我约束着。
"渭曲偏种多":在渭水弯曲的地方,偏偏种植了很多竹子,
"王家看不足":连王公贵族之家都对它喜爱不已,看也看不够。
# 王家:指晋王徽之。
"仙杖正惊龙化":这竹子好似神奇的仙杖,令人惊讶的是它或许能化作神龙,
"美实当随凤熟":那美好的竹实应当在凤凰到来时成熟。
# 美实:指竹子。
"唯愁吹作别离声":只是发愁这竹子会被做成笛子,吹奏出离别的曲调,
"回首驾骖舞阵速":回过头来,只见车马如阵,飞快地前行。
# 驾骖:即指驾车启行。
唐朝诗人
韦式,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韦应物三世孙,韦庄伯父。曾官郎中。文宗大和三年(829),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韦式赋一字至七字诗《竹》相送。《全唐诗》存此诗。生平事迹见《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诗纪事》卷三九及卞孝萱《元稹年谱》大和三年《辨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竹子的咏物诗,借竹子沾露带绿的外形、渭水之滨的生长场景、可化仙杖与结出美实的特性以及制成乐器的用途等景象,写出了竹子兼具外形美、品格贞、气质雅与实用价值高的特点,寄托了对其节操与功用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双关:“抱节宁改”中“节”既指竹子自然生长的竹节,又双关“节操、品格”,以“宁改”强调竹子坚守气节的象征意义,将自然物象与道德品格巧妙关联。拟人:“抱节宁改,贞心自束”赋予竹子“抱节”“贞心”“自束”的人格化特征,将竹子空心、有节的物理属性转化为“坚守节操、自我约束”的品格特质,使其具有人的情志与操守。用典:“渭曲偏种多”化用姜太公在渭水垂钓的典故(渭水之滨为姜子牙隐居之地),以“渭曲”代指陕西渭水流域,暗示竹子生长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分段赏析
开篇单字点题“竹”,简洁有力,直入主题,瞬间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于吟咏对象。紧接着“临池,似玉”,短短四字便勾勒出竹子生长的环境与独特气质。“临池”点明竹子生长于水边,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水的灵动与竹的挺拔相互映衬,为竹子增添了一份灵秀之气;“似玉”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子比作美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竹子质地温润、色泽光洁的特点,赋予竹子高雅、珍贵的品质,奠定了全诗对竹子赞美、喜爱的情感基调,也让读者对竹子的形象有了初步而鲜明的印象 。“裛露静,和烟绿”进一步描绘竹子的外在姿态。“裛露静”细腻刻画了竹子被露水沾湿后,静静伫立的静谧之态,展现出一种宁静、安详的美感,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和烟绿”则描绘出竹子在烟雾缭绕中,与朦胧的雾气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片翠绿的景象,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画面充满诗意。“抱节宁改,贞心自束”由表及里,深入挖掘竹子的内在品质。“抱节”既指竹子天然的形态特征,更象征着竹子坚守气节,宁折不弯;“贞心自束”则将竹子拟人化,赋予其坚贞不渝的心志,强调竹子凭借自身的意志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高度赞颂了竹子高尚的品格,使竹子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体现出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敬仰与推崇。“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这两句运用典故,“渭曲”出自《史记・货殖列传》中“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表明在渭水弯曲之处,竹子种植极为繁茂,暗示竹子生长环境广泛且深受人们喜爱;“王家”指代王公贵族,东晋王徽之最爱竹,且常说:“不可一日无此君。”并说:“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因此后人也将爱竹的人称王家。“看不足”三字生动地表现出即便身份尊贵的王公贵族,也对竹子喜爱有加,怎么看都看不够。侧面烘托出竹子超凡脱俗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说明竹子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广泛生长,更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受各阶层人士的青睐,同时也暗含诗人对竹子的高度认可。“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融入神话传说元素,增添了竹子的神秘色彩与祥瑞之意。“仙杖正惊龙化”化用竹子化龙的典故,让人联想到竹子具有神奇的灵性,仿佛在某个瞬间便能幻化为神龙,一飞冲天,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美实当随凤熟”中,竹实被视为祥瑞之物,传说凤凰非竹实不食,诗人借此表达竹实成熟之时,凤凰也将随之而来,寓意着竹子与祥瑞紧密相连,象征着美好与吉祥。这两句诗通过神话传说,丰富了竹子的文化内涵,使竹子从普通的植物升华为具有神秘力量和美好寓意的象征,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结尾笔锋一转,由对竹子的赞美、咏叹转为抒发情感。“唯愁吹作别离声”,诗人由竹子可制成笛子,联想到笛子常吹奏出的离别曲调,一个“愁”字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表达出对离别的担忧与哀愁,将竹子与离别之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竹子这一意象又增添了一份伤感的色彩;“回首驾骖舞阵速”描绘出回头望去,车马疾驰,如阵阵舞动的场景,借景抒情,通过对车马快速前行的描写,表达出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让读者感受到岁月无情、物是人非的怅惘。这两句诗以情作结,将诗人的离别愁绪与时光感慨融入对竹子的描写之中,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深沉,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客之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