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ì
shī
·
·
zhú

朝代:唐作者:韦式浏览量:2
zhú
lín
chí
jìng
yān
绿
bào
jié
nìng
gǎi
zhēn
xīn
shù
wèi
piān
zhòng
duō
wáng
jiā
kàn
xiān
zhàng
zhèng
jīng
lóng
huà
měi
shí
dāng
suí
fèng
shú
wéi
chóu
chuī
zuò
bié
shēng
huí
shǒu
jià
cān
zhèn

译文

竹子。生长在池塘边,如同美玉一般。被露水沾湿后,它静静地伫立着,与烟雾相融合,呈现出一片翠绿的颜色。它坚守着竹节,宁可保持本性也不改变,有着坚贞的心志,自我约束着。在渭水弯曲的地方,偏偏种植了很多竹子,连王公贵族之家都对它喜爱不已,看也看不够。这竹子好似神奇的仙杖,令人惊讶的是它或许能化作神龙,那美好的竹实应当在凤凰到来时成熟。只是发愁这竹子会被做成笛子,吹奏出离别的曲调,回过头来,只见车马如阵,飞快地前行。

逐句剖析

"竹":竹子。

"临池":生长在池塘边,

"似玉":如同美玉一般。

"裛露静":被露水沾湿后,它静静地伫立着,

"和烟绿":与烟雾相融合,呈现出一片翠绿的颜色。

"抱节宁改":它坚守着竹节,宁可保持本性也不改变,

# 宁:岂。

"贞心自束":有着坚贞的心志,自我约束着。

"渭曲偏种多":在渭水弯曲的地方,偏偏种植了很多竹子,

"王家看不足":连王公贵族之家都对它喜爱不已,看也看不够。

# 王家:指晋王徽之。

"仙杖正惊龙化":这竹子好似神奇的仙杖,令人惊讶的是它或许能化作神龙,

"美实当随凤熟":那美好的竹实应当在凤凰到来时成熟。

# 美实:指竹子。

"唯愁吹作别离声":只是发愁这竹子会被做成笛子,吹奏出离别的曲调,

"回首驾骖舞阵速":回过头来,只见车马如阵,飞快地前行。

# 驾骖:即指驾车启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是唐代诗人韦式创作的一首咏物古体诗,是一首比较奇特的宝塔诗(一七令),以竹为吟咏对象,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全诗运用白描、拟人、用典等手法,将竹临池似玉的外在形态、抱节贞心的内在品质,以及与神话传说的关联娓娓道来,构建出一个清雅且富有神秘色彩的意象。开篇直写竹的特质,中段借典故和传说深化竹的文化底蕴,结尾由竹制笛联想到别离之声,抒发了离别愁绪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此诗语言凝练,层次分明,巧妙地将对竹的赞美、喜爱之情,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短短数句,既呈现出竹的形神之美,又蕴含深远的情感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诗人

韦式,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韦应物三世孙,韦庄伯父。曾官郎中。文宗大和三年(829),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韦式赋一字至七字诗《竹》相送。《全唐诗》存此诗。生平事迹见《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诗纪事》卷三九及卞孝萱《元稹年谱》大和三年《辨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一诗作与白居易在兴化亭送别友人之际同期创作而成,将彼时的情境、心绪以咏竹为载体,融入字里行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竹子的咏物诗,借竹子沾露带绿的外形、渭水之滨的生长场景、可化仙杖与结出美实的特性以及制成乐器的用途等景象,写出了竹子兼具外形美、品格贞、气质雅与实用价值高的特点,寄托了对其节操与功用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双关:“抱节宁改”中“节”既指竹子自然生长的竹节,又双关“节操、品格”,以“宁改”强调竹子坚守气节的象征意义,将自然物象与道德品格巧妙关联。拟人:“抱节宁改,贞心自束”赋予竹子“抱节”“贞心”“自束”的人格化特征,将竹子空心、有节的物理属性转化为“坚守节操、自我约束”的品格特质,使其具有人的情志与操守。用典:“渭曲偏种多”化用姜太公在渭水垂钓的典故(渭水之滨为姜子牙隐居之地),以“渭曲”代指陕西渭水流域,暗示竹子生长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分段赏析

开篇单字点题“竹”,简洁有力,直入主题,瞬间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于吟咏对象。紧接着“临池,似玉”,短短四字便勾勒出竹子生长的环境与独特气质。“临池”点明竹子生长于水边,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水的灵动与竹的挺拔相互映衬,为竹子增添了一份灵秀之气;“似玉”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子比作美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竹子质地温润、色泽光洁的特点,赋予竹子高雅、珍贵的品质,奠定了全诗对竹子赞美、喜爱的情感基调,也让读者对竹子的形象有了初步而鲜明的印象 。“裛露静,和烟绿”进一步描绘竹子的外在姿态。“裛露静”细腻刻画了竹子被露水沾湿后,静静伫立的静谧之态,展现出一种宁静、安详的美感,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和烟绿”则描绘出竹子在烟雾缭绕中,与朦胧的雾气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片翠绿的景象,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画面充满诗意。“抱节宁改,贞心自束”由表及里,深入挖掘竹子的内在品质。“抱节”既指竹子天然的形态特征,更象征着竹子坚守气节,宁折不弯;“贞心自束”则将竹子拟人化,赋予其坚贞不渝的心志,强调竹子凭借自身的意志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高度赞颂了竹子高尚的品格,使竹子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体现出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敬仰与推崇。“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这两句运用典故,“渭曲”出自《史记・货殖列传》中“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表明在渭水弯曲之处,竹子种植极为繁茂,暗示竹子生长环境广泛且深受人们喜爱;“王家”指代王公贵族,东晋王徽之最爱竹,且常说:“不可一日无此君。”并说:“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因此后人也将爱竹的人称王家。“看不足”三字生动地表现出即便身份尊贵的王公贵族,也对竹子喜爱有加,怎么看都看不够。侧面烘托出竹子超凡脱俗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说明竹子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广泛生长,更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受各阶层人士的青睐,同时也暗含诗人对竹子的高度认可。“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融入神话传说元素,增添了竹子的神秘色彩与祥瑞之意。“仙杖正惊龙化”化用竹子化龙的典故,让人联想到竹子具有神奇的灵性,仿佛在某个瞬间便能幻化为神龙,一飞冲天,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美实当随凤熟”中,竹实被视为祥瑞之物,传说凤凰非竹实不食,诗人借此表达竹实成熟之时,凤凰也将随之而来,寓意着竹子与祥瑞紧密相连,象征着美好与吉祥。这两句诗通过神话传说,丰富了竹子的文化内涵,使竹子从普通的植物升华为具有神秘力量和美好寓意的象征,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结尾笔锋一转,由对竹子的赞美、咏叹转为抒发情感。“唯愁吹作别离声”,诗人由竹子可制成笛子,联想到笛子常吹奏出的离别曲调,一个“愁”字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表达出对离别的担忧与哀愁,将竹子与离别之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竹子这一意象又增添了一份伤感的色彩;“回首驾骖舞阵速”描绘出回头望去,车马疾驰,如阵阵舞动的场景,借景抒情,通过对车马快速前行的描写,表达出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让读者感受到岁月无情、物是人非的怅惘。这两句诗以情作结,将诗人的离别愁绪与时光感慨融入对竹子的描写之中,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深沉,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客之湖南》

下一篇:唐·虞世南《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