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唐峡口水烟低":瞿塘峡口烟雾缭绕,冷气低沉,
# 水烟:水上的烟霭。水,一作冷。,瞿唐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
"白帝城头月向西":白帝城上的月亮已向西边落下。
# 白帝: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唱到竹枝声咽处":唱到竹枝词声音哽咽之处,
"寒猿暗鸟一时啼":寒猿和晴日里的鸟儿都一同啼叫。
# 暗鸟:指归宿之鸟。暗,同“闇”,一作晴。
"竹枝苦怨怨何人":竹枝词中诉说着苦怨,这苦怨是怨谁呢?
"夜静山空歇又闻":夜静山空之时,歌声停歇后又隐隐传来。
# 歇:停止,消止。
"蛮儿巴女齐声唱":蛮儿巴女齐声唱着竹枝词,
# 蛮儿巴女:指湖北、四川之间的青年男女。蛮,古时称楚因为荆蛮,称四川为巴蜀。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泛指舞姬侍妾。
"愁杀江楼病使君":这让江楼上的病弱使君心中满是愁绪。
# 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是作者自指,当时作者任忠州刺史。,杀:形容程度很深。
"巴东船舫上巴西":从巴东乘船前往巴西,
# 巴东船舫上巴西:巴东、巴西均为郡名,前者在今重庆市奉节一带,后者在今四川阆中一带。船舫(fǎng):泛指船。
"波面风生雨脚齐":江面波浪中风生水起,雨脚齐齐落下。
# 雨脚:随云飘行、长垂及地的雨丝。
"水蓼冷花红簇簇":水蓼开着冷艳的红花,一簇簇地生长着,
# 簇簇:丛列成行貌。,蓼: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在水边或水中。
"江蓠湿叶碧凄凄":江蓠的叶子被湿气浸润,碧绿茂盛。
# 凄凄:一作萋萋,蓠:水中生长的一种藻类植物。
"江畔谁人唱竹枝":江畔是谁在唱竹枝词呢?
"前声断咽后声迟":前面的歌声悲咽断绝,后面的歌声又迟迟响起。
# 断咽:止断。
"怪来调苦缘词苦":怪不得曲调如此苦涩,原来是因为歌词也充满苦涩,
# 缘:因为。,怪来:难怪,怪不得的意思。
"多是通州司马诗":这些多半是通州司马所写的诗啊。
# 通州司马:指元稹,当时元稹任通州司马。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作者行至瞿塘峡口一带的所见所闻,如峡口冷烟、城头西月,以及水蓼江蓠等景色。着重写听到蛮儿巴女唱竹枝词,其声咽调苦,又得知多是通州司马诗,从而触动作者内心,表达出作者在贬谪行旅中的忧愁与感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描绘出峡口冷烟低垂、城头月已西斜的凄凉之景,借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忧愁。烘托渲染:“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以寒猿晴鸟的啼叫,烘托竹枝词声咽的悲苦,渲染出哀伤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开篇描绘了瞿塘峡口的景象。“冷烟低”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月向西”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当唱到《竹枝词》声音悲切之处时,寒猿和晴鸟都一同啼叫起来。这里通过描写动物的啼叫,进一步烘托出《竹枝词》的哀怨之情,使读者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忧伤。“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这两句诗提出了一个疑问,《竹枝词》那苦怨的曲调到底是在怨恨什么人呢?在夜深人静、空旷的山间停歇了一阵后又传来了这歌声。这种反复咏唱的方式,加深了读者对《竹枝词》哀怨之情的感受,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巴地的青年男女齐声唱着《竹枝词》,那忧愁的情绪让江楼上的生病官员听了十分难受。这里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感受,进一步强调了《竹枝词》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种哀怨之情。“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描写了巴东船只开往巴西的情景。“波面风生”“雨脚齐”生动地描绘出水上风起雨落的景象,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觉,与前面所营造的哀怨氛围相呼应。“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这两句诗描写了水蓼和江蓠这两种植物。“冷花”“湿叶”突出了环境的凄清,“蔟”“碧萋萋”则通过色彩的描写,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迟”,再次回到唱《竹枝词》的场景,描写了歌声的特点。“前声断咽”“后声迟”生动地表现出歌声的悲切和缓慢,进一步强化了哀怨的氛围。“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最后点明《竹枝词》调苦词苦的原因,大多是通州司马元稹所写。这一句既解释了前面所描写的哀怨之情的来源,也暗示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读者对诗歌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冷烟斜月之景,《竹枝》悲咽之声,即寒猿暗鸟尚不胜情,况可使愁人听之耶?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浓至语不让梦得。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斜月向西,风景凄然之候(“白帝城头”句下)。猿鸟闻其悲唱,俱不胜情而一时啼唤,然则愁人听之,当何如凄怆乎(末句下)?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宜质而不俚,方入古调。
《竹枝》
# 当前领悟最切。
清叶燮《历代诗法》
# 首句“冷烟低”,言不朝即暮之时也;二句“月向西”,言风景凄然之候也。两句为三句伏根,盖此时唱《竹枝》,其声不能不悲凉矣。三句拍上故出然,“咽”字炼。四句言猿鸟闻此悲声,犹且欲啼,人听之更何以堪。具此两层意思,但说猿鸟一层,不必明言人何以堪一层,而自含在其中。此因物以寄兴,最能含蓄者也。按《竹枝》宜质而不俚,此为古调。〔品〕悲凉。
唐皎然《诗式》
# 此诗乃专咏竹枝词之声。首句唱“竹枝”之地。次句唱“竹枝”之时。后二句言唱至最凄咽处,峡口之寒猿暗鸟,同时惊起而啼,异类皆为感动,极言其音调之悲。王渔洋诗“断雁哀猿和竹枝”,殆本此诗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声韵悠扬,最合竹枝之体。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