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yān
xiāo
wēi
yuè
dàn
cháng
kōng
yín
hàn
qiū
wàn
tóng
huān
qíng
hèn
nián
nián
bìng
zài
xiāo
zhōng

译文

烟云笼罩的天空中月亮在浮动,银河的秋天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牛郎织女多少欢聚的喜悦和离别的痛恨,年年都集中在这七月七日的晚上。

逐句剖析

"烟霄微月澹长空":烟云笼罩的天空中月亮在浮动,

# 烟霄:云霄。

"银汉秋期万古同":银河的秋天千百年来都是这样。

# 同:一样的。,秋:秋天。

"几许欢情与离恨":牛郎织女多少欢聚的喜悦和离别的痛恨,

# 欢情与离恨:神话故事,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来到人间,自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乃断。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年年并在此宵中":年年都集中在这七月七日的晚上。

# 此宵:七月七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夕》是唐代白居易之作,具体出处难考。该诗为七言绝句,借牛郎织女传说,描绘七夕夜空清冷之景,抒发对二人聚少离多的同情,感慨世间爱情悲欢。写作上,以乐景衬哀情,兼用对比和以小见大。首句写夜空定伤感基调,次句言银河凸显爱情坚贞,后两句直抒情感。此诗情景交融,借传说引发共鸣,将爱情的凄美展现得细腻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七夕》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推测或许是白居易年轻时候的作品。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曾有过一位与之情深却未能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的爱人。有观点认为,这首诗是他向这位爱人倾诉内心情感的寄托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白居易的《七夕》体裁是七言绝句。题材为以民间传说为背景的抒情诗,借助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展开创作。主题上,通过描绘七夕夜空中微月、银河等景象,营造出清冷氛围,抒发了对牛郎织女这对有情人聚少离多的哀怨与离恨的同情,展现了他们爱情的曲折;同时,借这一传说,引发人们对世间爱情悲欢离合的感慨,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描绘出夜空之中微月朦胧、银河璀璨的景象,点明七夕的特定环境。诗人借这清冷静谧的秋夜之景,为牛郎织女的相会营造氛围,也自然地引出后文对欢情离恨的感慨,情景交融。对比: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短暂的欢情与长久的离恨进行对比,又将这两种复杂的情感融合在七夕这个特定的夜晚,突出了他们爱情的曲折与坚贞,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以小见大: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这一民间传说故事入手,通过他们的欢情离恨,反映出世间情侣普遍面临的聚少离多的无奈,以及爱情中的悲欢离合,以具体的故事传达出具有共性的情感体验,引发读者共鸣。

3. 分段赏析

首句:诗人从写景开篇,描绘出夜空之中,云烟浩渺,一弯微月散发着淡淡的光,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这既为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设定了背景环境,也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暗示着相聚的不易与离别的哀愁。次句:“银汉”点明银河,“秋期”紧扣七夕,“万古同”强调了这种景象从古至今从未改变。既写出了银河天象的永恒,又暗指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也如同这银河一般,长久未变。在这永恒的循环中,凸显出他们爱情的坚贞以及分离的无奈。后两句:诗人以咏叹的方式,直接抒发情感。七夕之夜,牛郎织女既有重逢相聚的欢情,又有长久分离的离恨,而这复杂的情感年年都在这个夜晚上演。短暂的相聚后便是长久的分离,这种欢情与离恨的交织,深刻展现出他们爱情的凄美,也引发人们对世间情侣聚散离合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元八归凤翔》

下一篇:唐·李世民《帝京篇十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