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í
shàng
zhú
xià
zuò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chuān
穿
rào
shè
wēi
shí
xián
bàn
shì
chí
shí
bǎo
chuāng
jiān
xīn
shuì
hòu
jiǎo
qīng
lín
xià
xíng
shí
shuǐ
néng
xìng
dàn
wéi
yǒu
zhú
jiě
xīn
shī
yōu
yōu
rén
shì
shàng
láo
xīn
fèi
qīn
zhī

译文

竹子穿过篱笆环绕房舍,碧绿连绵曲折延伸,十亩的闲居之地,大半都是池塘。吃饱饭后在窗边小睡了一会醒来,脚步轻快地在林下独自漫步。水的性情淡泊,可以作为我的好友,竹子懂得虚心,就是我的老师。何必在这纷纷扰扰的人世间,劳神费力地去寻觅亲朋好友。

逐句剖析

"穿篱绕舍碧逶迤":竹子穿过篱笆环绕房舍,碧绿连绵曲折延伸,

# 碧逶迤:同“半是池”,写出翠竹盎然、池水清静的优美环境。逶迤:此谓碧竹穿篱绕舍、弯弯曲曲。

"十亩闲居半是池":十亩的闲居之地,大半都是池塘。

"食饱窗间新睡后":吃饱饭后在窗边小睡了一会醒来,

"脚轻林下独行时":脚步轻快地在林下独自漫步。

# 脚轻林下独行时:谓诗人饱食安睡后,闲庭信步,恬逸闲适。

"水能性淡为吾友":水的性情淡泊,可以作为我的好友,

"竹解心虚即我师":竹子懂得虚心,就是我的老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何必在这纷纷扰扰的人世间,

# 悠悠:忧思、忧心忡忡的样子。

"劳心费目觅亲知":劳神费力地去寻觅亲朋好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池上竹下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洛阳闲居处翠竹绕舍、半是池塘的清幽环境,以及自己饭后林间独行的生活场景。运用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水之淡、竹之虚表达对淡泊谦逊品质的追求。诗中体现出诗人远离官场是非,渴望宁静淡泊生活,远嫌避祸的心情。语言自然质朴,情感真切,展现出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池上竹下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敬宗宝历元年(825)在洛阳所作。此前诗人经历官场沉浮,此时他在杭州刺史秩满后返归洛阳,并求分司东部。在此期间,他过上了淡泊宁静的闲居生活,有感于这种与官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便写下此诗,描绘自己的闲居生活,抒发内心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生活抒怀诗。描绘了诗人在洛阳闲居的生活环境与日常状态,借池上竹下的景象以及对水、竹品质的感悟,表达了诗人欲跳出官场是非之地,远嫌避祸,追求淡泊宁静生活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诗人将水的淡泊、竹的虚心当作自己学习的对象,借水和竹表达自己追求淡泊、虚心的志向。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穿篱绕舍”的竹子、“半是池”的闲居环境等景色,抒发了自己闲适、悠然的心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开篇描绘了竹子沿着篱笆环绕房舍,碧绿连绵的景象,以及闲居之地大半是池塘的环境,一个“碧”字生动展现出竹子的生机与活力,为全诗营造出清幽的氛围。颔联“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刻画了诗人饭后窗边小睡,而后在林下轻快独行的状态,“食饱”“新睡”“脚轻”等词语,细腻地表现出诗人的闲适自在。颈联“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水的淡泊、竹的虚心视为自己的友人和老师,点明了诗人的人生追求。尾联“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以议论收束,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神仙曲》

下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鲍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