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qiū
shān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2
shān
jìn
jué
hán
zǎo
cǎo
táng
shuāng
qíng
shù
diāo
chuāng
yǒu
chí
mǎn
shuǐ
shēng
guǒ
luò
jiàn
yuán
guò
gàn
wén
鹿
xíng
qín
jìng
kōng
bàn
quán
qīng

译文

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叶子也干枯了,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逐句剖析

"山近觉寒早":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

"草堂霜气晴":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

# 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树凋窗有日":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

# 树凋:树叶凋落。

"池满水无声":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

"果落见猿过":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

"叶干闻鹿行":叶子也干枯了,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

# 叶干:叶子干枯。

"素琴机虑静":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

# 机虑静:机虑:犹思虑。静:一作“息”。,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空伴夜泉清":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秋山居》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山居早秋之景为切入点,通过“霜气”“树凋”“池满”“果落”等意象,细腻勾勒出清寒幽寂的山林秋色,同时以“猿过”“鹿行”的动感细节反衬环境之静谧。尾联“素琴机虑静”直抒胸臆,将外在景物与内在心境相融合,既展现诗人远离尘嚣的淡泊志趣,又暗含隐逸生活中的孤寂心绪。作品以白描见长,语言凝练清丽,对仗工稳自然,通过视觉、听觉的巧妙交织,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体现了晚唐山水诗“以景达情”的典型艺术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早秋山居》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所作。彼时温庭筠或居于长安鄠郊,虽具体经历难以确定,但约在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至开成五年(840年)间,诗人置身早秋的山居环境,被周围独特的秋景与静谧氛围触动,由此写下这首描绘早秋山居景象、抒发内心宁静闲适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早秋山居》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借对山居气候景物的描写,反映诗人恬澹自适的心情,而以早秋为一篇着色重点。全诗将主观情志和客观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纯净空明的理想境界,使人能深深领略到早秋山居清心旷怀的恬泊情趣。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诗中通过“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等动态场景,反衬山居的幽寂。猿猴与鹿的活动本是“动”,但在人迹罕至的山林背景下,这些声响反而强化了环境的静谧感,形成“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3. 分段赏析

首联:“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以地理感知(“山近”)与气候特征(“霜气晴”)勾勒早秋山居的时空轮廓。“觉寒早”既点明季节,又以触觉强化隐士对自然的敏锐体察。霜气与晴空形成冷暖对比,暗含诗人于寒寂中见清朗的心境,为全诗奠定澄澈基调。颔联:“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通过“凋”与“满”、“明”与“寂”的辩证,展现盛衰相生的哲思。叶落枝疏反使秋阳透窗而入,池水充盈却凝成无声静默。此联以视觉与听觉的悖论,揭示“有无相生”的哲学意趣,语言简净而意象深远,歌德所言“从惯见事物中见引人入胜之侧面”在此得到完美印证。颈联:“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以细微动态反衬整体静谧。坠果惊猿、枯叶显鹿的细节,既实写深山人迹罕至的生态特征,又以听觉补足视觉,形成“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效果。猿鹿从容觅食的场景,暗示诗人与自然的默契交融,折射出山居环境的幽绝与生命的从容。尾联:“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由物理环境升华至精神境界。素琴停奏非止息,夜泉清响亦非喧,琴声与泉声在“空”境中达成物我共振。此处化用陶渊明“此中有真意”的玄思,将禅宗“空故纳万境”的哲思融入诗境,使主观情志与客观自然浑然一体,完成从“吏隐”到“心隐”的精神超拔。

4. 作品点评

《早秋山居》紧扣早秋“寒”“霜”的气候特征,巧妙融合山峦、草堂、树木与池塘等自然景物,生动展现了早秋山居的独特风貌。全诗语言质朴清新,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呈现早秋山居的所见所感,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意境,为后人勾勒出一幅充满画面感的早秋山居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五字虽小景,却是深思实见中出(“树凋”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蔚然深秀。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机虑静”三字本俗,句法之妙,足以掩之。近人只知避俗,而不思理会句法;俗或可避,而句法之生硬僻涩,遂不可耐:总由未梦见唐人脚汗气也。

清黄生《唐诗摘钞》

# 愚最爱飞卿“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僧居随处好,人事出门多”两联,与义山“高阁客竞去,小园花乱飞”、“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同为佳句。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夜宴左氏庄》

下一篇:唐·贯休《善哉行·伤古曲无知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