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都怜假合身":尘世之人都怜惜这虚假聚合的肉身。
"劝人认取里头人":劝告人们去认清内在的真我。
"本来面目好相亲":回归本真才是最好的归宿。
"返照回光知去处":通过内观灵光知晓修行方向,
"逍遥自在乐天真":逍遥自在地享受纯真之乐。
"锐然颖脱出嚣尘":决然突破尘世喧嚣的束缚。
王哲(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1. 分段赏析
“浮世都怜假合身”开篇以冷峻笔触揭示世人对肉身的执着。一个“怜”字暗含对众生沉溺虚幻的悲悯,“假合身”直指肉身短暂无常的本质,呼应道教“形神暂寓”的生命观。此句以否定性判断奠定全词哲思基调,将世俗情感与终极真相形成尖锐对立,引发对存在本质的思考。“劝人认取里头人”转入修行指引。“认取”二字具有动作性,强调主体觉醒的必要性;“里头人”以隐喻指向元神本真,暗含禅宗“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顿悟思想。此句完成从现象批判到修行法门的转折,通过人称转换暗示内在超越的可能。“本来面目好相亲”承上启下,将抽象哲理具象化。“本来面目”借禅宗术语点明本真存在,却以“好相亲”的世俗情感消解宗教术语的疏离感。这种矛盾修辞既保持道家“返璞归真”的核心,又赋予修行过程以温情色彩,体现金元道教文学的世俗化转向。“返照回光知去处”揭示具体修行方法。“返照”与“回光”构成双重意象,前者指内观心性,后者喻灵性觉醒,共同指向内丹术“回光守中”的修炼要诀。动词“知”将被动体悟转化为主动认知,暗示修行者通过内省获得超越性洞见,完成从凡夫到觉者的身份转换。“逍遥自在乐天真”展现证道境界。“逍遥”源自《庄子》的绝对自由,“天真”呼应《老子》“复归于朴”的哲学诉求。二字叠加形成复合审美意象,既保留道家理想人格特质,又注入词体文学特有的抒情特质,实现宗教体验向审美体验的转化。“锐然颖脱出嚣尘”收束全篇,以动态画面凝固终极超越。“锐然”状觉醒之决绝,“颖脱”用锥处囊中喻锋芒毕露,反衬尘世混沌。动词“出”与前三句“认取”“返照”“知去处”构成修行次第,最终以空间位移完成对精神困境的超越,彰显道教文学“即世间而出世间”的实践品格。
上一篇:元·汤舜民《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下一篇:元·关汉卿《双调·大德歌·冬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