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
zuì
dōng
fēng
·
·
wéi
yáng
huái
怀

朝代:元作者:汤舜民浏览量:3
jǐn
fān
luò
tiān
xiāo
hán
jiāng
shàng
shuí
jiā
kōng
lóu
yuè
cǎn
diàn
殿
fēng
xiāo
mèng
ér
zhōng
fán
huá
mǎn
ěr
tāo
shēng
jiā
zài
jiàn
kàn
huā
zhù

译文

那些精美的船帆飘落到天涯何处了呢,带着点点寒意的玉箫声,是从江上哪只船里传出来的呢?人去楼空月儿凄惨,古老的宫殿风声萧飒。梦中,这里一度是繁华之地,黄昏时笳声阵阵,然而此时只余满耳波涛声,再也不见来下马看花的人了。

逐句剖析

"锦帆落天涯那答":那些精美的船帆飘落到天涯何处了呢,

# 那答:哪边,何处。那,同“哪”。

"玉箫寒、":带着点点寒意的玉箫声,

# 寒:一作属。

"江上谁家":是从江上哪只船里传出来的呢?

"空楼月惨凄":人去楼空月儿凄惨,

# 空楼月惨凄:指隋炀帝当年在扬州建的迷楼行宫,如今人去楼空。

"古殿风萧飒":古老的宫殿风声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梦中,这里一度是繁华之地,

# 梦儿中一度繁华:指扬州昔日的繁华。唐杜牧《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之句,此化用其意。

"满耳涛声起暮笳":黄昏时笳声阵阵,然而此时只余满耳波涛声,

# 暮笳:傍晚时的笳声。笳: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初卷芦叶吹之,后以竹为之。,涛声:一作“边声”。

"再不见看花驻马":再也不见来下马看花的人了。

# 看花:扬州后土祠有一株名贵的琼花,据说隋炀帝三下扬州,也是为了观赏琼花。这里泛指风流游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沉醉东风·维扬怀古》是元代汤式所作的一首曲。作品以扬州城为背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萧瑟的江景与记忆中繁华的扬州形成鲜明对比。曲中“锦帆”“玉箫”等意象既华美又凄凉,“空楼”“古殿”等实景更添沧桑之感,而“梦儿中一度繁华”的追忆与“满耳涛声”的现实交织,凸显出盛衰无常的历史感慨。全曲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将眼前衰败之景与记忆中扬州繁华相互映照,在情景交融中流露出深沉的今昔之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戏曲作家

汤舜民(?~?),元末明初戏曲作家。名式,以字行,号菊庄,宁波(今属浙江)人,一说象山(今属浙江)人。曾任县吏,永乐时受朱棣宠遇。明初无名氏《录鬼簿续编》评其“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曲格势,喻如“锦屏春风”。其所作杂剧今知有《瑞仙亭》《娇红记》两种,均不传。散曲有《笔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沉醉东风·维扬怀古》是元代散曲家汤式所作。汤式生活在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之际,战乱频仍,昔日繁华的江南名城多遭破坏。他因政治失意而流落江湖,漫游各地,目睹历史遗迹,感慨今昔之变,创作了大量怀古之作。此曲是作者游历扬州时,联想到隋炀帝当年为观赏琼花而“看花驻马”的盛况,对照眼前的衰败景象,触发了深沉的历史慨叹,遂成此篇,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散曲,也是一首怀古之作。作者夜泊扬州,耳闻萧瑟江声,眼望残月空楼,在古今对比中流露出对这座古城盛衰变迁的深沉感慨。曲中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将眼前萧索之景与记忆中的繁华相互映照,道出了物是人非的怅惘心绪。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锦帆落天涯那答”与“空楼月惨凄”形成虚实对照,前句想象漂泊之景,后句实写眼前荒凉,通过虚实交织展现扬州今昔巨变。对比:“梦儿中一度繁华”与“满耳涛声起暮笳”形成今昔对比,梦中往昔笙歌与现实涛声暮笳的强烈反差,突显盛衰无常之感。情景交融:“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将冷月空楼、西风古殿的萧瑟之景与作者怀古伤今的怅惘之情融为一体,景中寓情,情由景生。

3. 分段赏析

首句“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以虚笔勾勒游子漂泊之态。“锦帆”虽华美绚烂,却暗喻流离失所的命运;“玉箫”纵使精巧雅致,亦难掩其凄清悲凉之韵。“那答”与“谁家”二词更添迷离恍惚之感,使整幅画面在精致典雅中透露出深沉的迷茫与怅惘。次句“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则以实笔描绘眼前萧瑟之景。纵然“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然世事变迁,繁华不再。“空楼”“冷月”“古殿”“西风”这些本就凄清的意象,经作者匠心组合后更显苍凉——月色笼罩下的空楼愈显寂寥,穿堂而过的秋风使古殿更添萧索。“梦儿中一度繁华”与“满耳涛声起暮笳”二句,巧妙运用虚实相生之法,将追忆、现实与想象交织融合。梦中扬州仍是那个笙歌彻夜、纸醉金迷的繁华都会,而现实中独对淮水的作者,耳畔唯有涛声与暮笳交织。今昔盛衰之对比,梦幻与现实之反差,使悲怆之情愈发浓烈。这“梦中繁华”或许源自作者亲历扬州鼎盛时期的记忆,可惜战乱之后,昔日盛景只能在梦中追寻。末句“再不见看花驻马”既与开篇遥相呼应,更是作者发自肺腑的慨叹。“看花驻马”四字令人想见当年才子佳人驻足赏花的雅致场景,诗情画意间透露出太平盛世的安宁祥和。而如今这般景象已成绝响,此句凝聚了作者对往昔繁华最深切的眷恋与追忆。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运用今昔对比手法,突出展现扬州城的盛衰变迁:昔日箫鼓喧阗、繁华似锦;今朝荒凉冷落、满目萧条。全篇通过时空转换,由历史到现实,从景物到人情,多维度烘托出扬州的衰败景象。作品意象空灵含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在往复回环中营造出迷离意境,细腻呈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慨叹与无限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扬州曾是歌舞繁华之地,后土祠中一树琼花,惹来多少龙骑风辇、文人骚客。扬子江上吹箫玉人,更兼涛声暮笳,映现在作者眼底的却是一片凄凉。于是繁华旧梦与眼前惨凄萧飒形成强烈对比。短短数句,苍凉悲慨,足见作者之身手不凡。尾句尤见精警,诵之但觉凄怆。

现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许有壬《水龙吟·过黄河》

下一篇:元·王哲《浣溪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