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ào
jìng

朝代:宋作者:宋自逊浏览量:1
xiá
zhōng
qīng
jìng
qiū
yuè
míng
yán
chī
háo
dùn
xíng
rén
xīn
tóng
yǒu
miàn
qīng
tóng
zhào
miàn
zhào
xīn
rén
xīn
běn
líng
běn
jìng
shuí
shí
hūn
zhī
shèng
xiá
qīng
tóng
qiě
kāi
zhào
xīn
zhōng
yuán
jìng

译文

匣子里的青镜秋月明朗,丑与美丝毫不会隐藏。人心的不一样就好像他们的面孔,青铜镜只能照出容貌照不出真实内心。人的本心应是清虚恬静,是谁让现实中的私欲胜过了本心。匣取青铜暂时不要打开,心中的大圆镜便可自照。

逐句剖析

"匣中青镜秋月明":匣子里的青镜秋月明朗,

"妍嗤毫发无遁形":丑与美丝毫不会隐藏。

# 妍嗤:美丑。

"人心不同有如面":人心的不一样就好像他们的面孔,

"青铜照面不照心":青铜镜只能照出容貌照不出真实内心。

"人心本灵本虚静":人的本心应是清虚恬静,

# 虚静:清虚恬静,宁静。

"谁实昏之私欲胜":是谁让现实中的私欲胜过了本心。

"匣取青铜且勿开":匣取青铜暂时不要打开,

"自照心中大圆镜":心中的大圆镜便可自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照镜辞》是宋代诗人宋自逊创作的一首诗,诗的开头表明匣中青镜如同秋月般明亮,能清晰映照出人的美丑,然而却难以洞悉人心。诗的中间部分阐述人心原本灵动、虚静,只因私欲作祟,蒙蔽了本心,致使其失去本真状态。结尾“匣取青铜且勿开,自照心中大圆镜”,以劝诫的口吻,提醒世人应当自我反省内心,将心当作镜子,摒弃私欲,回归心灵的纯净本真。整首诗寓意深邃,哲理丰富,巧妙地以匣中青镜来喻指人心这面镜子,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宋自逊(?~?),宋代词人。字谦父,号壶山,祖籍金华(今属浙江)。曾谒贾似道,得其资助,在南昌建造房屋。晚年筑室于西山之下,名其庐为“专壑堂”。其词内容多抒发隐居感慨,好发议论,散文化倾向较浓。黄升谓其“文笔高绝,当代名流皆敬爱之”。著有《渔樵笛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哲理诗。描绘了匣中的青铜镜如秋月般明亮,能将人的美丑毫发毕现。但人心各异,铜镜只能照面不能照心。诗中阐述人心本是灵动、虚静的,然而私欲的膨胀使其昏聩。最后劝人暂且不要打开铜镜匣子,而是应反观自心,以心中的“大圆镜”来审视自我,表达了对人心应回归纯净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对比:“青铜照面不照心”,将青铜镜照面的清晰与照心的无能为力形成对比,突出人心的复杂难测,进而引发对人心本质的思考。托物言志:诗中“匣中青镜秋月明”以青铜镜为物象,表面写其明澈可照人毫发,实则暗喻人心的外在表象(如容貌、言行)可被观察,但“青铜照面不照心”直指镜子无法窥探内心真实。通过镜子与人心的对比,诗人寄托了对“内省修身”的追求,强调真正的觉悟需向内求索,而非依赖外物。

3. 分段赏析

“匣中青镜秋月明,妍嗤毫发无遁形”:此句描绘了镜子的明亮清晰。“匣中青镜”点明了镜子的存放位置和外观;“秋月明”形容镜子如秋月般明亮;“妍嗤毫发无遁形”则强调了镜子能够映照出人外貌的美丑细节,为后文的哲理思考做铺垫,体现了诗人对镜子映照功能的细致观察。“人心不同有如面,青铜照面不照心”:此句指出人心与外貌的差异。“人心不同有如面”说明人心如同面貌一样各不相同;“青铜照面不照心”则指出镜子只能照见外貌而无法照见内心,暗示了外在表象与内在本质的差异,为后文的哲理思考提供了对比基础。“人心本灵本虚静,谁实昏之私欲胜”:此句点明了私欲对内心的影响。“人心本灵本虚静”指出人心原本是灵动虚静的;“谁实昏之私欲胜”则点明了私欲使人变得昏聩,揭示了问题的根源,体现了诗人对人心本质的深刻洞察。“匣取青铜且勿开,自照心中大圆镜”:此句劝诫人们反观自照内心的“大圆镜”。“匣取青铜且勿开”劝诫人们不要依赖外在的镜子;“自照心中大圆镜”则强调应该反观自照内心的“大圆镜”,体现了诗人深刻的自我反省思想,表达了诗人对人心自省的重视和劝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自逊《蚊》

下一篇:宋·宋自逊《田家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