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寄形群动内":在纷扰的世界中我安然地存在着,
# 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
"陶陶任性一生间":随心所欲地度过这一生。
# 陶陶:和乐的样子。
"自抛官后春多醉":自从辞官之后,春天里我常常醉意朦胧,
# 抛官:即辞官。渌水:古曲名。《文选》马融《长笛赋》,“中取度于白雪、渌水”。
"不读书来老更闲":不再读书,到老来更是悠闲自在。
"琴里知闻唯渌水":在琴声中我所熟知的只有那清澈的《渌水》曲,
"茶中故旧是蒙山":在品茶时我怀念的老朋友是那蒙山的茶叶。
# 蒙山:指蒙山茶,产于雅州名山县(今属四川)蒙顶山区,相传西汉年间,吴理真禅师亲手在蒙顶上清峰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饮之可成地仙。,故旧:老朋友、旧相识。
"穷通行止长相伴":无论穷困还是显达,行动还是静止,这些总是伴随着我,
# 行止:行步止息,犹言动和定。,穷通:困厄与显达。
"谁道吾今无往还":谁说我现在就没有往来交际了呢?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描绘了诗人罢官后看似洒脱的醉饮、闲居、抚琴、品茶生活,实则借这些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渴望重返朝廷为国效力却壮志难酬的复杂心境,体现了诗人在人生境遇转折中的独特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借醉饮、闲居、抚琴、品茶等生活场景抒发内心渴望重返朝廷却不得的复杂情感。用典:颈联提到《渌水》古琴曲和蒙山茶,借这些典故表明自己平和、超然的心境。对偶:颔联“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对仗工整,生动展现辞官后的闲适状态。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疏朗天性”自许,直言襟怀洒落与宦海氛氲相悖,故平生仕途多舛,屡遭迁谪。此句勾勒出诗人特立独行的人格特质,亦为全诗定下身世浮沉的抒情基调。颔联着笔辞官后的闲居之乐:晨起春睡足,再无早朝之拘;暮卷诗书罢,免去功名之累。“抛官”二字掷地有声,既见决然归隐之态,又以“春眠”“诗书”的日常细节,铺陈退隐后身心俱适的自在图景,闲适中透出对官场俗务的疏离感。颈联转入精神世界的描摹:素爱琴曲《渌水》,其清越之音曾令诗人写下“心和平”“有余清”的诗句,此处重提此曲,正见澄明心境;尤喜蒙顶香茗,其千年仙茗传说与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暗合,茶烟琴韵之间,淡泊襟怀跃然纸上。一琴一茶,构成文人雅致生活的象征,亦为诗人精神世界的外显。尾联笔锋陡转,以“穷通行止”四字概括人生遭际:困顿时报国无门,显达时壮志难酬,命运起伏尽在“行藏通塞”之间。诗人引乐天诗句自况,既呼应首联的仕途坎坷,又暗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怆:虽身隐江湖,却心系朝堂,渴望重返京华再展宏图。这份未改的初心与现实的无奈形成张力,将全诗的情感推向深沉的慨叹。
上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文公》
下一篇:唐·张萧远《观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