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日净金闺":初升的太阳照亮华丽的闺房,
"先照床前暖":首先照在床前带来温暖。
"斜光入罗幕":斜斜的阳光照进丝织的帷幕,
"稍稍亲丝管":渐渐靠近了弦乐器。
# 丝管:弦乐器与管乐器。,稍稍:随后,随即。
"云发不能梳":如云的头发无心梳理,
"杨花更吹满":杨花又被风吹得到处都是。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写作手法
烘托:诗中通过对初日、闺阁、罗幕、丝管、杨花等一系列环境元素的描写,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如开篇“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描绘初日下闺阁的温暖明亮,烘托出闺中环境的美好,为少妇的出场提供背景;“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进一步展现闺中场景,暗示生活的优雅闲适,同时也烘托出无人弹奏丝管的寂寞。而“杨花更吹满”,杨花飘满闺房的景象,渲染出落寞、孤寂的氛围,有力地烘托出少妇内心的无奈与惆怅。拟人:“稍稍亲丝管”一句将阳光拟人化,赋予阳光以“亲”的情感动作,仿佛阳光也对丝管乐器充满好奇与亲近之意。这一拟人手法不仅使阳光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而且巧妙地暗示出闺中生活的宁静与优雅,同时又通过丝管无人弹奏,隐隐传达出一丝孤寂之感,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细节描写:“云发不能梳”是典型的细节刻画,通过对闺中少妇头发凌乱、无心梳理这一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少妇慵懒的状态,直观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情绪,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少妇的心境。情景交融:诗歌将春日景色与少妇的情感紧密融合。如杨花纷飞的春日景象,既真实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致,又与少妇内心因春光易逝而产生的无奈、思绪纷乱相互映衬。景中有情,情因景生,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意境更加深远。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初日”点明时间,是清晨刚刚升起的太阳。“净”字极为精妙,一方面写出初日之光的纯净明亮,仿佛将闺阁都照耀得纤尘不染;另一方面,也暗示了闺中环境的整洁、宁静。阳光率先照到床前,带来丝丝暖意,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这一句看似单纯写景,实则为下文闺中少妇的出场做铺垫,温暖的阳光如同一个温柔的背景,衬托出少妇所处环境的美好。中间两句:“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随着时间推移,阳光角度发生变化,变成“斜光”,透过轻薄的罗幕进入闺房。“稍稍亲丝管”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阳光仿佛有了情感,轻轻地靠近摆放着的丝管乐器。这一描写不仅进一步展现了阳光的动态,而且暗示了闺中生活的优雅与闲适。然而,丝管乐器在此无人弹奏,又隐隐透露出一丝寂寞之意,为后文少妇的慵懒情绪埋下伏笔。最后两句:“云发不能梳”直接刻画了闺中少妇的形象,她满头如云的秀发却无心梳理,生动地表现出少妇慵懒的状态。而“杨花更吹满”则是写景,室外杨花在春风中纷纷扬扬,甚至吹进了闺房,落满一地。这一景象既是对春日景色的进一步描绘,又与少妇的心境相互映衬。杨花的飘零无依,如同少妇内心的思绪纷乱;同时,杨花吹满闺房,更增添了一种落寞、孤寂的氛围,深刻地体现出少妇因春光易逝而产生的无奈之感,将她内心的复杂情感推向高潮。
上一篇:唐·李白《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下一篇:唐·施肩吾《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