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xiá
shí
xià

朝代:宋作者:赵抃浏览量:3
huái
àn
bàn
tiān
shān
sēng
yīng
chén
yuán
sōng
guān
suǒ
rén
wéi
fàng
zhōng
shēng
huà
chuán

译文

淮河岸边的那座佛塔,有一半仿佛高入了云端,山中的僧人应该已经远离了尘世的因缘。傍晚时,山门已经紧紧地关闭,没有人走动,只有钟声悠扬,传进河边停泊的画船里。

逐句剖析

"淮岸浮图半倚天":淮河岸边的那座佛塔,有一半仿佛高入了云端,

# 浮图:即塔。图:一作屠。

"山僧应已离尘缘":山中的僧人应该已经远离了尘世的因缘。

# 离尘缘:谓与世隔绝,不管人间事,修为达到很高的境界。尘缘,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傍晚时,山门已经紧紧地关闭,没有人走动,

# 松关暮锁:寺门在傍晚时紧紧关闭。松关,以松木做的门栓,此指寺门。

"惟放钟声入画船":只有钟声悠扬,传进河边停泊的画船里。

# 惟:一作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宿硖石寺下》是宋代赵抃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笔触,描绘了淮河岸边硖石古寺的独特景致。首句“淮岸浮屠半倚天”勾勒出佛塔高耸入云的壮观,暗含诗人对古寺的惊叹向往;次句“山僧应已离尘缘”由景生情,表达出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倾慕。第三句“松关暮锁无人迹”展现古寺暮色中的静谧清幽,暗示诗人造访不遇的怅惘;末句“惟放钟声入画船”以悠悠钟声打破寂静,将视觉转为听觉,增添画面灵动性与无尽遐想。全诗通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与空间转换的手法,生动展现出诗人从向往、期待到怅惘、神往的情感变化,含蓄蕴含悠悠情思,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名臣,词人

赵抃(1008~1084),宋代词人。字阅道,自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景祐进士,为殿中侍御史。神宗即位,任参知政事。熙宁三年,反对“青苗法”,罢知杭州等地。因弹劾不避权贵,世称“铁面御史”。元丰七年逝世,获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的诗风从初期的“清新律切”向中晚期的“粗犷豪迈”演化,体现出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调”诗歌的风貌。赵善括《赵清献帖跋》评价其“诗有渊明古淡之风”,杨准《清献集序》也称:“诵其诗,冲淡如陶。”著有《赵清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游硖石寺》是赵抃所写。据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说,赵抃平常性喜山水,晚年七十余岁致仕后,遍游天台、雁荡等诸多名山,此诗便是他在游宿硖石寺后,基于自身游历经历而创作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以简洁的四句,描绘出淮岸硖石古寺的独特景致,展现出诗人面对山寺虽未能亲临,却心生向往的情感活动。诗中景物动静结合,既有山巅静穆的古寺,又有水滨灵动的画船,相互映衬间凸显出硖石寺的清幽,而不显得死寂,含蓄地蕴含着诗人悠悠情思,余韵悠长。

2. 分段赏析

《和宿硖石寺下》首句“淮岸浮屠半倚天”,以简洁之笔勾勒出淮河岸边硖石寺佛塔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半倚天”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展现出从河底船中仰视古塔时其直插云霄的磅礴气势,也暗含诗人对古寺的惊叹与向往之情;次句“山僧应已离尘缘”,是诗人的联想与推测,由古寺的高踞山巅、环境幽静,觉得寺中的老僧应已超脱尘世,“应已”二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这种远离尘嚣、佛性圆足生活的倾慕;第三句“松关暮锁无人迹”,描绘出暮色降临,松径边寺庙的栅栏紧锁,四周寂无人迹的静谧画面,“松关”“暮锁”“无人迹”等意象组合,强化了古寺的清幽与神秘,也暗示诗人造访不遇的怅惘;末句“惟放钟声入画船”,从视觉转为听觉,以动衬静,悠悠钟声打破寂静,传入画船,“惟”字突出钟声的清晰与悠长,钟声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更引发读者无尽遐想,使诗歌余韵悠长,那回荡在船头、水上的钟声,在诗人心灵深处悠然不尽,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古寺的神往以及求而不得的淡淡遗憾。整首诗通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与空间转换等手法,于短短四句中,既描绘出淮岸硖石古寺的独特景致,又细腻展现出诗人从向往、期待到怅惘、神往的情感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说之《池头》

下一篇:宋·赵蕃《严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