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将骚雅镇浇淫":杜甫诗可比作骚雅二经,
# 浇淫:指内容不健康的文学作品。浇:薄。,镇:压制。,骚雅:指《离骚》和《诗经》中的《雅》。
"琼贝千章照古今":其价值如琼贝光照古今。
# 琼贝:形容杜甫诗价值珍贵。琼:宝玉。
"天地不能笼大句":气魄宏大能笼盖天地,
# 天地不能笼大句:指杜甫诗气魄宏大,能笼盖天地。
"鬼神无处避幽吟":析理深刻让鬼神现身。
# 鬼神无处避幽吟:指杜甫诗剖析事理深刻,鬼神在他笔下都露出原形。
"几逃兵火羁危极":几度避兵火处境危险,
# 羁危极:指杜甫生活环境非常艰难。羁:束缚。
"欲厚民生意思深":穷年忧黎元关心民生。
# 厚民生:关心民生。
"茅屋一间遗像在":茅屋遗像今天仍还在,
"有谁于世是知音":世上有谁能是知音人。
北宋名臣,词人
赵抃(1008~1084),宋代词人。字阅道,自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景祐进士,为殿中侍御史。神宗即位,任参知政事。熙宁三年,反对“青苗法”,罢知杭州等地。因弹劾不避权贵,世称“铁面御史”。元丰七年逝世,获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的诗风从初期的“清新律切”向中晚期的“粗犷豪迈”演化,体现出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调”诗歌的风貌。赵善括《赵清献帖跋》评价其“诗有渊明古淡之风”,杨准《清献集序》也称:“诵其诗,冲淡如陶。”著有《赵清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通过对杜甫诗歌成就、创作风格以及杜甫本人经历和精神的描写,表达了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之情。借杜甫书室遗迹,赞颂杜甫诗歌规模宏大、艺术高超,展现其在乱世中饱受兵火却依然心系民生的伟大精神,并抒发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两句,开篇以正大的语气肯定杜甫诗歌的崇高地位和光辉成就。诗人径直把杜甫的诗歌与《离骚》《小雅》相提并论,认为其具有压制诗坛淫巧颓风的作用,可见杜甫诗歌有辅时济物的巨大功绩。同时指出杜甫诗内容关乎教化,艺术造诣极高,众多篇章,光照古今,充分展现了杜甫诗歌的成就。“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两句进而对杜甫诗歌进行高度赞美。“天地不能笼大句”意在说明杜甫诗歌的规模气概宏大,横绝六合,天地都无法容纳其诗句的磅礴气势;“鬼神无处避幽吟”则表明杜甫的诗歌对世间万物的描摹极为深刻入微,无论何种事物在他笔下都能显现形貌,难以遁形,突出了杜甫诗歌在创作上的非凡表现力。“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两句揭示了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的特点。“几逃兵火羁危极”概括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遭受的乱离之苦,体现其坎坷的人生际遇;“欲厚民生意思深”则点明杜甫“穷年忧黎元”的精神内核,即使身陷乱世,依然心系百姓,渴望改善民生,此联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用意,突出了杜甫异于其他诗人的伟大之处。“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两句,诗人在杜甫的书房和遗像前瞻仰凭吊,发出感慨。“茅屋一间”呼应杜甫曾经逃难羁留之所,紧扣诗题“书室”;“有谁于世是知音”的诘问,由前文杜甫诗歌“意思深”自然生出,诗人感慨世上真正能理解杜诗深意、堪称杜甫知音的人并不多,隐隐然有以杜甫知音自居的意味,同时将诗意向深处拓展,使诗歌结尾韵味悠长。
3. 作品点评
此诗开篇便以高屋建瓴之势,将对杜甫诗歌的总体评价与推崇置于前半部分,奠定雄浑基调,尽显超凡气格。诗人先以庄重之笔,将杜甫诗作比肩《离骚》《小雅》,彰显其匡正诗风的崇高地位;继而以夸张之辞,极言其诗句气势恢宏、刻画精妙。后半部分笔锋流转,从诗歌成就的赞叹自然过渡到对杜甫人生经历与精神境界的描绘,最终以凭吊书室遗像作结,发出知音难觅的深沉慨叹。全诗布局精巧,起笔高峻,层层铺陈,如江河奔涌直下,于收束处尽显沉郁顿挫之韵,在内容构思与篇章结构上皆堪称精妙。
# 句句中的。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三
# 三、四,语意拙滞,乃宋诗习气。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附编·诸家咏杜》
上一篇:宋·董居谊《群玉山》
下一篇:宋·晏几道《清平乐·春云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