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chā
yāng

朝代:宋作者:姜特立浏览量:1
chā
yāng
chā
zhēn
suǒ
liáng
fēn
zhōng
zhòng
céng
xún
jiān
绿
biàn
tiān
zhōu
jiā
zhòng
kāi
guó
xìng
qīng
nóng

译文

插秧如同穿针引线般精细,看似琐碎的活计里藏着无尽辛劳。劳力分配时一人率先下田开垦,待整亩水田耕作完成,全凭众人合力共举。不过十日光阴流转,嫩绿的秧苗已铺展至天涯海角,染透了每一寸土地。周朝因重农而开创基业,愿今人切莫轻视田间农事。

逐句剖析

"插秧如插针":插秧如同穿针引线般精细,

"琐细亦良苦":看似琐碎的活计里藏着无尽辛劳。

"分徒一夫积":劳力分配时一人率先下田开垦,

"终亩众力举":待整亩水田耕作完成,全凭众人合力共举。

"曾不旬日间":不过十日光阴流转,

"绿遍天涯土":嫩绿的秧苗已铺展至天涯海角,染透了每一寸土地。

"周家重开国":周朝因重农而开创基业,

"幸勿轻农圃":愿今人切莫轻视田间农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插秧》是宋代姜特立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题材聚焦农事活动。诗中先以“插秧如插针”的比喻,写出插秧细致辛苦;接着描述“分徒一夫积,终亩众力举”的劳动场景,展现一人分秧、众人合力的高效协作;再用“曾不旬日间,绿遍天涯土”强调短时间内秧苗遍野的成果。最后借“周家重开国”的典故,呼吁“幸勿轻农圃”,突出重视农业的思想。全诗语言质朴,通过具体劳动细节与历史典故结合,既真实描绘农忙景象,又深化了“重农”的主题,体现对劳动价值的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姜特立(1125~1202?),南宋文学家。字邦杰,号梅山老人,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以荫补承信郎,孝宗时任福建兵马副都监。光宗即位,迁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拜庆远军节度使,因招权纳贿为时人诟病。姜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自然流露,不事雕琢,韩元吉、陆游、杨万里均称赏之。其词今存二十首,多咏怀酬送之作,风格婉丽。著有《梅山词》《梅山续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用通俗的比喻开篇,插秧的动作像穿针引线般细密,看似简单的劳作实则琐碎艰辛。“如插针”既写出秧苗细小、插植需精准的特点,“琐细亦良苦”则直接点出劳作的繁杂与不易,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农人的辛苦。“分徒一夫积,终亩众力举”,承接前文,进一步展开劳动场景:秧苗需一人专门分拣堆积,而整亩田地的插秧则要依靠众人合力完成。“分徒”“一夫”“终亩”“众力”形成对比,既说明插秧工序的分工协作,又突出集体力量在农耕中的重要性,语言简练却画面感十足。“曾不旬日间,绿遍天涯土”,笔锋一转,由劳作过程转向成果呈现:不过十天时间,绿色的秧苗已铺满广阔田野。“曾不旬日”强调时间之短,“绿遍天涯土”则以夸张的笔调描绘出秧苗生长的旺盛与土地的生机,暗含对劳动创造力的赞美。“周家重开国,幸勿轻农圃”,由具体的插秧场景升华到历史与治国的高度,周朝能兴盛立国,正因重视农业;今日亦不可轻视农耕之事。“周家”代指历史上的强盛王朝,以古鉴今,将农耕提升至关乎国家根基的地位,深化了全诗“重农”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特立《春晓》

下一篇:宋·姜特立《游赤松小桃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