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有适":世间万物各有其舒适自在的状态,
"所乐乃其天":所感受到的快乐皆源于天性。
"达人默识之":通达的人能默默领悟其中道理,
"此意妙难传":这层深意玄妙难以言传。
"贤哉漆园吏":贤明如漆园吏庄子,
"知鱼岂其然":他知晓鱼的快乐难道是偶然。
"客问子非鱼":客人质疑你非鱼,
"乌知鱼乐全":怎知鱼的快乐全然如何。
"答云我所知":庄子回答我所知道的,
"知之濠梁间":是在濠水桥上知晓的。
"问者固已远":提问者固然未能领悟深意,
"答者不亦难":回答者表达起来不也困难。
"要知知鱼乐":要知晓鱼的快乐,
"当作梦蝶观":应当以“梦蝶”的境界去观照。
"周与蝶非两":庄周与蝴蝶本非两种事物,
"鱼我宁相悬":鱼与我又怎会真正相隔遥远。
"海门孙夫子":海门的孙夫子啊,
"读书必钩玄":读书必定探究深奥玄妙之理。
"结茅制小亭":他建造茅屋、构筑小亭,
"下瞰碧玉湾":向下俯瞰碧绿如碧玉的水湾。
"因鱼揭佳名":因鱼而彰显这美好的亭名,
"理赜非言诠":其中的道理深奥难以用言语诠释。
"夫子固知鱼":夫子固然了解鱼的本性,
"鱼亦知君贤":鱼也深知君子的贤德。
"我欲从之游":我多想追随夫子一同游历,
"褰裳濯清泉":提起衣裳在清泉中洗涤。
"鱼乎可勿猜":鱼儿啊不必猜疑,
"久矣忘机缘":我早已忘却世俗的机心与缘分。
南宋文学家
姜特立(1125~1202?),南宋文学家。字邦杰,号梅山老人,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以荫补承信郎,孝宗时任福建兵马副都监。光宗即位,迁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拜庆远军节度使,因招权纳贿为时人诟病。姜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自然流露,不事雕琢,韩元吉、陆游、杨万里均称赏之。其词今存二十首,多咏怀酬送之作,风格婉丽。著有《梅山词》《梅山续稿》。
1. 分段赏析
“万物各有适,所乐乃其天。达人默识之,此意妙难传。”前两句点明世间万物各有其舒适自在的状态,所获得的快乐源自天性,体现诗人对自然之理的初步感悟。后两句提出通达之人能默默领会这一妙理,却难以用言语传达,既强调了“适性而乐”的哲思内涵,又为后文引述典故埋下伏笔,语言质朴而蕴含深意。“贤哉漆园吏,知鱼岂其然。客问子非鱼,乌知鱼乐全。”“漆园吏”指庄子,诗人以庄子知鱼之乐的典故切入,“贤哉”二字直接表达对庄子智慧的推崇。接着借用惠子“子非鱼”的质疑,展现哲学辩论中主客视角的对立,既呈现经典对话的思辨性,又为下文庄子的回应做铺垫,使诗歌兼具理趣与叙事感。“答云我所知,知之濠梁间。问者固已远,答者不亦难。”承接上句问答,以简洁语言再现庄子“知之濠梁”的回应,凸显其超越常规逻辑的哲学思维。“问者远”“答者难”则感慨世人难悟庄子的境界,既总结典故中的辩论焦点,又暗指世人对自然之乐的隔阂,用语简练而余味悠长。“要知知鱼乐,当作梦蝶观。周与蝶非两,鱼我宁相悬。”诗人将“知鱼乐”与庄子“梦蝶”典故结合,提出领悟此中真意需破除物我界限。“周蝶非两”“鱼我不悬”以并列句式强调物我一体的哲学观,消解了主客对立的局限,使诗歌的哲理从具体典故升华为普遍的辩证思维,体现诗人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海门孙夫子,读书必钩玄。结茅制小亭,下瞰碧玉湾。”转向对孙宰的描写,“钩玄”二字称赞其读书探究精深义理的态度,“结茅制亭”“下瞰碧湾”则勾勒出孙宰构筑知鱼亭的雅致场景,环境描写“碧玉湾”既点出地理位置的清幽,又暗示其与自然相亲的生活志趣,为人物形象增添了文人雅趣的底色。“因鱼揭佳名,理赜非言诠。夫子固知鱼,鱼亦知君贤。”解释“知鱼亭”命名的由来,“理赜非言诠”强调其中哲理深奥难以言说,暗合前文“妙难传”的意脉。“夫子知鱼”“鱼知君贤”以拟人手法赋予鱼以灵性,打破物我隔阂,既呼应庄子的哲学意涵,又巧妙赞誉孙宰的贤德与悟性,构思精巧而富有情趣。“我欲从之游,褰裳濯清泉。鱼乎可勿猜,久矣忘机缘。”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愿与孙宰同游、亲近自然的向往,“褰裳濯泉”的动作描写尽显洒脱之态。末两句以对鱼的劝慰作结,“忘机缘”表明已放下世俗机心,既与前文物我合一的哲思相呼应,又将情感收束于淡泊宁静的基调,余韵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