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ūn
zǎi
zhī
tíng

朝代:宋作者:姜特立浏览量:1
wàn
yǒu
shì
suǒ
nǎi
tiān
rén
shí
zhī
miào
nán
chuán
xián
zāi
yuán
zhī
rán
wèn
fēi
zhī
quán
yún
suǒ
zhī
zhī
zhī
háo
liáng
jiān
wèn
zhě
yuǎn
zhě
nán
yào
zhī
zhī
dàng
zuò
mèng
dié
guān
zhōu
dié
fēi
liǎng
nìng
xiāng
xuán
hǎi
mén
sūn
shū
gōu
xuán
jié
máo
zhì
xiǎo
tíng
xià
kàn
wān
yīn
jiē
jiā
míng
fēi
yán
quán
zhī
zhī
jūn
xián
cóng
zhī
yóu
qiān
cháng
zhuó
qīng
quán
cāi
jiǔ
wàng
yuán

译文

世间万物各有其舒适自在的状态,所感受到的快乐皆源于天性。通达的人能默默领悟其中道理,这层深意玄妙难以言传。贤明如漆园吏庄子,他知晓鱼的快乐难道是偶然。客人质疑你非鱼,怎知鱼的快乐全然如何。庄子回答我所知道的,是在濠水桥上知晓的。提问者固然未能领悟深意,回答者表达起来不也困难。要知晓鱼的快乐,应当以“梦蝶”的境界去观照。庄周与蝴蝶本非两种事物,鱼与我又怎会真正相隔遥远。海门的孙夫子啊,读书必定探究深奥玄妙之理。他建造茅屋、构筑小亭,向下俯瞰碧绿如碧玉的水湾。因鱼而彰显这美好的亭名,其中的道理深奥难以用言语诠释。夫子固然了解鱼的本性,鱼也深知君子的贤德。我多想追随夫子一同游历,提起衣裳在清泉中洗涤。鱼儿啊不必猜疑,我早已忘却世俗的机心与缘分。

逐句剖析

"万物各有适":世间万物各有其舒适自在的状态,

"所乐乃其天":所感受到的快乐皆源于天性。

"达人默识之":通达的人能默默领悟其中道理,

"此意妙难传":这层深意玄妙难以言传。

"贤哉漆园吏":贤明如漆园吏庄子,

"知鱼岂其然":他知晓鱼的快乐难道是偶然。

"客问子非鱼":客人质疑你非鱼,

"乌知鱼乐全":怎知鱼的快乐全然如何。

"答云我所知":庄子回答我所知道的,

"知之濠梁间":是在濠水桥上知晓的。

"问者固已远":提问者固然未能领悟深意,

"答者不亦难":回答者表达起来不也困难。

"要知知鱼乐":要知晓鱼的快乐,

"当作梦蝶观":应当以“梦蝶”的境界去观照。

"周与蝶非两":庄周与蝴蝶本非两种事物,

"鱼我宁相悬":鱼与我又怎会真正相隔遥远。

"海门孙夫子":海门的孙夫子啊,

"读书必钩玄":读书必定探究深奥玄妙之理。

"结茅制小亭":他建造茅屋、构筑小亭,

"下瞰碧玉湾":向下俯瞰碧绿如碧玉的水湾。

"因鱼揭佳名":因鱼而彰显这美好的亭名,

"理赜非言诠":其中的道理深奥难以用言语诠释。

"夫子固知鱼":夫子固然了解鱼的本性,

"鱼亦知君贤":鱼也深知君子的贤德。

"我欲从之游":我多想追随夫子一同游历,

"褰裳濯清泉":提起衣裳在清泉中洗涤。

"鱼乎可勿猜":鱼儿啊不必猜疑,

"久矣忘机缘":我早已忘却世俗的机心与缘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赋孙宰知鱼亭》是南宋诗人姜特立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开篇阐述万物各得其乐的自然之趣,借庄子濠梁知鱼之典,探讨物我相通的哲学命题;继而描述孙宰于碧玉湾畔筑“知鱼亭”,以“知鱼”为名彰显其对哲理的深刻领悟;最后诗人表达愿与之同游、忘却世俗机心的向往。全诗融哲理思辨与自然景致于一体,以清逸笔触展现对超然物外境界的追求,蕴含浓厚的道家思想与人文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姜特立(1125~1202?),南宋文学家。字邦杰,号梅山老人,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以荫补承信郎,孝宗时任福建兵马副都监。光宗即位,迁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拜庆远军节度使,因招权纳贿为时人诟病。姜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自然流露,不事雕琢,韩元吉、陆游、杨万里均称赏之。其词今存二十首,多咏怀酬送之作,风格婉丽。著有《梅山词》《梅山续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万物各有适,所乐乃其天。达人默识之,此意妙难传。”前两句点明世间万物各有其舒适自在的状态,所获得的快乐源自天性,体现诗人对自然之理的初步感悟。后两句提出通达之人能默默领会这一妙理,却难以用言语传达,既强调了“适性而乐”的哲思内涵,又为后文引述典故埋下伏笔,语言质朴而蕴含深意。“贤哉漆园吏,知鱼岂其然。客问子非鱼,乌知鱼乐全。”“漆园吏”指庄子,诗人以庄子知鱼之乐的典故切入,“贤哉”二字直接表达对庄子智慧的推崇。接着借用惠子“子非鱼”的质疑,展现哲学辩论中主客视角的对立,既呈现经典对话的思辨性,又为下文庄子的回应做铺垫,使诗歌兼具理趣与叙事感。“答云我所知,知之濠梁间。问者固已远,答者不亦难。”承接上句问答,以简洁语言再现庄子“知之濠梁”的回应,凸显其超越常规逻辑的哲学思维。“问者远”“答者难”则感慨世人难悟庄子的境界,既总结典故中的辩论焦点,又暗指世人对自然之乐的隔阂,用语简练而余味悠长。“要知知鱼乐,当作梦蝶观。周与蝶非两,鱼我宁相悬。”诗人将“知鱼乐”与庄子“梦蝶”典故结合,提出领悟此中真意需破除物我界限。“周蝶非两”“鱼我不悬”以并列句式强调物我一体的哲学观,消解了主客对立的局限,使诗歌的哲理从具体典故升华为普遍的辩证思维,体现诗人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海门孙夫子,读书必钩玄。结茅制小亭,下瞰碧玉湾。”转向对孙宰的描写,“钩玄”二字称赞其读书探究精深义理的态度,“结茅制亭”“下瞰碧湾”则勾勒出孙宰构筑知鱼亭的雅致场景,环境描写“碧玉湾”既点出地理位置的清幽,又暗示其与自然相亲的生活志趣,为人物形象增添了文人雅趣的底色。“因鱼揭佳名,理赜非言诠。夫子固知鱼,鱼亦知君贤。”解释“知鱼亭”命名的由来,“理赜非言诠”强调其中哲理深奥难以言说,暗合前文“妙难传”的意脉。“夫子知鱼”“鱼知君贤”以拟人手法赋予鱼以灵性,打破物我隔阂,既呼应庄子的哲学意涵,又巧妙赞誉孙宰的贤德与悟性,构思精巧而富有情趣。“我欲从之游,褰裳濯清泉。鱼乎可勿猜,久矣忘机缘。”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愿与孙宰同游、亲近自然的向往,“褰裳濯泉”的动作描写尽显洒脱之态。末两句以对鱼的劝慰作结,“忘机缘”表明已放下世俗机心,既与前文物我合一的哲思相呼应,又将情感收束于淡泊宁静的基调,余韵悠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特立《苦乐》

下一篇:宋·姜特立《庭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