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guò
shuǐ
chuān
穿
lóu
chù
chù
míng
cáng
rén
dài
shù
yuǎn
hán
qīng
chū
shēng
quē
chóu
chàng
wèi
yuán
shí
yǒu
qíng

译文

月光照过流水,穿过楼台,凡是它接触到的地方,都是一片明亮,远处的人和树都朦朦胧胧地隐藏在清白的月色之中。人们望着不圆的初月与十五后欲缺的残月感到惆怅,其实也只是空自惆怅而已,月亮即使在最圆满的时候,也未必就对人有情。

逐句剖析

"过水穿楼触处明":月光照过流水,穿过楼台,凡是它接触到的地方,都是一片明亮,

# 触处:到处,随处。极言其多。

"藏人带树远含清":远处的人和树都朦朦胧胧地隐藏在清白的月色之中。

# 树:指月中桂。,藏人:似月中隐若有人,或指吴刚。

"初生欲缺虚惆怅":人们望着不圆的初月与十五后欲缺的残月感到惆怅,

# 欲缺:指十五月圆后开始残缺的下弦月。,初生:月初刚出的上弦月。

"未必圆时即有情":其实也只是空自惆怅而已,月亮即使在最圆满的时候,也未必就对人有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细腻地描绘了月光穿过水、楼,与树、人相衬的清幽月夜之景。后两句先写看到初月残缺而生惆怅,再以“未必圆时即有情”蕴含深刻哲理。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借咏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李商隐晚年失意时期。月是古典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常见意象,羁旅漂泊之人,常常借月抒怀,以寻慰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通过“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等意象,描绘月光的清冷与月宫的孤寂;后两句以“初生欲缺虚惆怅”与“未必圆时即有情”的对比,揭示月圆未必寄情的哲理。全诗借咏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托物寓理:“未必圆时即有情”,在对月亮的描写中蕴含哲理,突破了一般对月圆的美好期待,指出月圆时也不一定能带来人们所期待的情感,引发读者对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思考,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对比:“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两句以“初生欲缺”的残缺与“未必有情”的圆月形成对比,揭示圆满与缺憾的辩证关系,深化人生无常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月》首句“过水穿楼触处明”描绘了月光的灵动和明亮。月光洒下,穿越流水,穿过楼阁,所到之处都被照亮。一个“穿”字和一个“触”字,赋予了月光以动态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无处不在的特点,展现出一幅月光普照的画面。次句“藏人带树远含清”进一步描绘了月夜的景色。月光下,人影若隐若现,仿佛被月光所藏;树木在月光的笼罩下,显得格外清幽。“远含清”三字,营造出一种悠远、清寂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感受。第三句“初生欲缺虚惆怅”写诗人看到初升的月亮,还未圆满,似乎有残缺之态,不禁心生惆怅。“虚惆怅”表明这种惆怅并非因具体事物而起,而是由月亮的形态引发的一种内心的感触,传达出诗人内心的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末句“未必圆时即有情”由对月亮的描写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一般人常认为月圆象征着美好和圆满,但诗人却提出,即使月亮圆了,也未必就能带来人们所期望的情感。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4. 作品点评

《月》是李商隐咏物诗中的哲理佳作之一,以二十八字浓缩人生感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直接的抒情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使诗歌富有韵味。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富含人生哲理,格调凄切哀婉。诗中“未必圆时即有情”一句,以新颖的观点揭示了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骆宾王《边城落日》

下一篇:唐·吴融《阌乡寓居十首·山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