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台雁之中途":我行走在台雁山脉的中途,
"一年两憩安公庐":一年里两次歇脚在安公的茅庐。
"不知昔人去此远":不知从前的人离开这里有多远,
"但见水石清而虚":只看见水石清朗又空疏。
"向来颇读有则语":从前常读那些有禅意的话语,
# 颇:一作破。
"悬水潇潇日夜举":瀑布潇潇日夜不停地奔涌。
"道人似欲暗投明":道人仿佛想从幽暗走向光明,
"故立此亭名听雨":所以建了这亭子名叫听雨。
"客如镜清老更痴":我这客人心性如镜般澄澈,老来却更显执着,
"入流截流谁得知":是顺应还是超脱,谁又能知晓。
"愿公竹扉且常启":愿您的竹门暂且常敞开,
"我或发兴来无时":我或许会随时兴起再来此处。
释慧空(一〇九六~一一五八),号东山,俗姓陈,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四出家,初学于圆悟、六祖,后至疏山,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住福州雪峰禅院,次年退归东庵。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五灯会元》卷一八、《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有《东山慧空禅师语录》、《雪峰空和尚外集》传世。释慧空诗,以续藏经本《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及日本旧刻《雪峰空和尚外集》(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编为二卷。
1. 分段赏析
开篇“我行台雁之中途,一年两憩安公庐”,以平实的语言交代了诗人的行踪与经历。“台雁之中途”点明地点,“一年两憩”则体现出诗人对“安公庐”的熟悉与喜爱,流露出在此停留时的安然心境,为下文描写此地景致与情感埋下伏笔。“不知昔人去此远,但见水石清而虚”两句,由人事转向景物。诗人不说自己对往昔人事的淡忘,而说“不知昔人去此远”,带有淡淡的时光流逝之感;“水石清而虚”则描绘出眼前水石的清澈空明,“清”“虚”二字既写景物特质,也暗含此地宁静清幽的氛围,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向来颇读有则语,悬水潇潇日夜举”中,“有则语”可能指向某种禅理或箴言,诗人提及曾读过此类文字,为后文写“听雨亭”的意蕴做铺垫;“悬水潇潇日夜举”描绘出瀑布或流水日夜不息、声响潇潇的景象,既写出自然之声的持续,也暗示其与“听雨”主题的关联。“道人似欲暗投明,故立此亭名听雨”两句,点出“听雨亭”得名的缘由。诗人推测道人命名的用意,“暗投明”赋予命名行为深层含义,仿佛“听雨”这一行为本身便是从幽暗到明朗的象征,让亭子的名称超越了单纯的功能指向,增添了几分哲理意味。“客如镜清老更痴,入流截流谁得知”转向对人的刻画。“客”或许指亭中之人或与道人相关者,“镜清”形容其心境澄澈,“老更痴”则带有几分执着与纯粹;“入流截流”似含禅意,写其行事的微妙难测,“谁得知”则强调这种境界的幽深,引人思索。结尾“愿公竹扉且常启,我或发兴来无时”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此地的留恋与再来的期盼。“竹扉常启”既希望主人保持开放的姿态,也暗含对这份宁静自在的珍视;“发兴来无时”则体现出诗人随性而至的洒脱,将对听雨亭的喜爱融入朴素的愿望之中,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苏轼《红梅三首(其二)》
下一篇:宋·陆游《美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