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秋声":瑟瑟的秋声,
"萧萧天籁":萧萧的自然声响,
"满庭摇落空翠":满庭院里摇动飘落着青绿色(的树叶)。
"数遍丹枫":数遍了红色的枫叶,
"不见叶间题字":没见到叶片间题写的字迹。
"人何处、":人在何处、
"千里婵娟":千里共赏皎洁月光,
"愁不断、":愁绪不断、
"一江流水":如同一江流水。
"遥睇":远远眺望。
"见征鸿几点":看见远行的鸿雁几点,
"碧天无际":碧蓝的天空无边无际。
"怅望月中仙桂":惆怅地望着月中的仙桂。
"问窃药佳人":问那偷药的嫦娥,
"谁与同岁":谁与她同度岁月。
"把镜当空":把镜子对着天空,
"照尽别离情意":照尽了离别的情意。
"心里恨、":心里的怨恨、
"莫结丁香":不要像丁香般郁结,
"琴上曲、":琴弦上的乐曲、
"休弹秋思":别弹奏悲秋的思绪。
"怕里":害怕之中。
"又悲来老却":又有悲伤袭来,
"兰台公子":使兰台公子衰老。
宋建安人,字庄父,号古洲居士
马子严(生卒年不详),南宋文人,字庄父,自号古洲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历铅山尉,恤民勤政。长于文词,为寺碑,隐然有排邪之意,为仓铭,蔼然有爱民之心(《嘉靖铅山县志》卷九)。能诗,尝与赵蕃等唱和,《诗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诗话》,谓《乌林行》辞意精深,不减张籍、王建之乐府”。尝知岳阳,撰《岳阳志》二卷,不传(刘毓盘《古洲词辑本跋》)。其馀事迹无考。据集中《金陵怀古》、《咏琼花》诸作,知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近人赵万里辑有《古洲词》二十九首。《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全宋诗》卷二六五O录其诗五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词。词作以怀人忆旧为主题,通过细腻意象与化用宋玉的典故,抒发深沉的离愁别绪,其语言清丽婉约,情感哀而不伤,既展现了词人的思念之情,也体现出宋代文人词含蓄典雅的风格特征。
2. 写作手法
化用:作者在词中写下“又悲来老却,兰台公子”,化用宋玉曾任兰台令的典故。借“兰台公子”代指有相似境遇的人,将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悲愁,与宋玉典故中隐含的失意感相融合,使离愁别绪更具历史厚重感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瑟瑟秋声,萧萧天籁,满庭摇落空翠”,开篇以叠词“瑟瑟”“萧萧”摹写秋声,风声、叶落声交织,再写庭院中草木凋零、绿意褪尽的“空翠”之景,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渲染秋意的萧瑟清冷,为全词奠定感伤的基调。“数遍丹枫,不见叶间题字”,“丹枫”是秋日标志性景物,古人常有红叶题诗以寄情思的习俗。这里“数遍”的动作,显露出主人公的急切与执着,而“不见题字”的结果,则暗示着离别后再无对方消息的失落,将思念具象化为对红叶的寻觅。“人何处、千里婵娟,愁不断、一江流水”,“婵娟”指明月,千里共照的明月本是团圆的象征,此处却反衬“人何处”的茫然;“一江流水”以流水的绵延不绝比喻愁绪的无尽,与“千里”的空间大相呼应,写出思念跨越的长。“遥睇。见征鸿几点,碧天无际”,“遥睇”二字直写主人公登高远望的动作,流露出寻觅的渴望;“征鸿”即南飞的鸿雁,古人常以鸿雁传书,而“几点”的稀疏与“碧天无际”的广阔形成对比,既显天地的空寂,也衬出主人公的孤独与思念的渺茫。下片“怅望月中仙桂。问窃药佳人,谁与同岁”,“仙桂”“窃药佳人”均指向嫦娥奔月的典故。嫦娥独居月宫,终年孤寂,主人公“怅望”并设问“谁与同岁”,实则是以嫦娥的孤独自比,暗写自己离别后的形单影只,将个人的愁绪与神话中的孤寂相连,更添凄清。“把镜当空,照尽别离情意”,“把镜当空”以明月为镜,月光遍照之下,离别后的种种情意仿佛都被映照得格外清晰。这里以明月为情感的载体,将无形的“别离情意”化为可感的光影,写出思念在月光下的愈发浓烈。“心里恨、莫结丁香,琴上曲、休弹秋思”,“丁香”常被用来象征郁结的愁绪,“秋思”则是秋日里感伤的曲调。“莫结”“休弹”的否定,看似是想排遣愁绪,实则是反语——正因为愁绪难消、秋声刺耳,才会刻意回避,通过这种矛盾的心理,更深刻地表现出无法摆脱的愁苦。“怕里。又悲来老却,兰台公子”,“怕里”点出内心深处的担忧,“兰台公子”原指汉代文学家扬雄,此处代指有才情的人,或为自指。“老却”二字,将思念与时光流逝结合,写离别不仅带来当下的愁,更让人担忧在漫长的等待中,青春与才情随岁月消磨,使愁绪中又添一层对时光的叹惋,深化了情感的厚度。
上一篇:宋·马子严《苏幕遮·地偏灵》
下一篇:宋·马子严《乌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