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ēng
shè
xiǎo
shān
sān
shǒu

朝代:宋作者:晁冲之浏览量:1
lǎo
jué
xiāo
jiǔ
cān
cáo
dòng
chán
xiōng
zhōng
yǒu
qiū
zuǒ
shǒu
shān
chuān
shù
xiǎo
fēng
shēng
yán
shēn
yǐng
yuán
jiāng
guī
xiāng
duì
máng
rán

译文

这位老者极其洒脱超然,长久修习曹洞宗禅法​​。胸中藏着万千山水丘壑,随手便能摄取山川灵秀​​。树木低矮风声细微,岩洞幽深日光投影浑圆。​​我这漂泊江湖的未归之客,与他默然相对只觉怅惘茫然​​。

逐句剖析

"此老绝潇洒":这位老者极其洒脱超然,

"久参曹洞禅":长久修习曹洞宗禅法​​。

# 曹洞禅:禅宗五家之一,此宗第二祖为曹山本寂、第一祖为洞山良价,故名曹洞禅宗。

"胸中有丘壑":胸中藏着万千山水丘壑,

"左手取山川":随手便能摄取山川灵秀​​。

"树小风声细":树木低矮风声细微,

"岩深日影圆":岩洞幽深日光投影浑圆。

"江湖不归客":​​我这漂泊江湖的未归之客,

"相对一茫然":与他默然相对只觉怅惘茫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僧舍小山三首(其一)》是北宋诗人晁冲之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深谙禅理、超然物外的老僧形象。首联称赞这位老僧潇洒脱俗,精通曹洞宗禅法,内心境界广阔如山水画卷,仿佛能随手拈来山川之景。中间两联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僧舍小山的幽静氛围,树木虽小却风声细微,岩壁深邃而日影浑圆。尾联笔锋一转,写诗人作为漂泊江湖的游子,面对这位超然世外的老僧,不禁感到一丝茫然,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自身羁旅生涯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禅者的风范,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晁冲之(1072?~1126?),北宋诗人。字用道,改字叔用,济州巨野(今山东)人。举进士不第,绍圣间党锢事起,隐居具茨山下,世称具茨先生。政和中入大晟府,后授承务郎。晁冲之与吕本中、王直方等有唱和,曾学诗于陈师道,吕本中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沉郁稳健,笔力雅健,刘克庄称其诗“意度沉阔,气力宽余,一洗诗人穷饿酸辛之态”。晁冲之擅长作词,其《汉宫春·梅》以构思新奇、笔致清丽闻名。另有作品《重过鸿仪寺》《与秦少章题汉江远帆五首》《夷门行赠秦夷仲》等。著有《具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绍圣初年(1094—1098年),晁冲之因党争牵连,隐居具茨山阶段所作。借僧舍周边山水丘壑、树影风声等景致,寄托远离朝堂纷争、栖身林泉的隐逸心绪,以幽微物象传递对世俗纷扰的疏离,在静谧僧舍之景里,藏着避世隐居的淡泊与对过往的悄然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通过描绘僧舍佛像的超逸气度与小山幽寂之景,抒发了诗人因党争隐退后面对出世与入世抉择的茫然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左手取山川”巧用《维摩诘经》典故,《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说:“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此句暗喻高僧像佛一样能够驾驭自然,将山川随手弄来,赞颂高僧的手眼通天的能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此老绝萧洒,久参曹洞禅”直接刻画人物形象。“此老”指高僧,以“绝萧洒”点明其超脱凡俗的气质,而“久参曹洞禅”则强调其深谙禅宗思想,长年修行积淀的淡泊心境。两句语言简练,勾勒出僧人飘逸出尘的精神风貌,为全诗奠定基调。颔联“胸中有丘壑,左手取山川”运用夸张手法,进一步深化人物形象。“胸中有丘壑”暗喻其胸怀宽广、境界深远,将自然山水内化于心,“左手取山川”则以动态描写赋予高僧驾驭自然的艺术造诣,仿佛山川可随手拈来,凸显其洒脱不羁的禅者风范。虚实结合间,禅意与豪情并存。颈联“树小风声细,岩深日影圆。”笔触细腻,以工笔勾勒僧舍小山的幽静景致。树小而风声细微,岩深则日影浑圆,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对比,营造出清幽深邃的意境。“细”“圆”二字精准凝练,既体现自然之趣,又营造出此时暗淡幽邃的场景。尾联“江湖不归客,相对一茫然”转向抒情。“江湖不归客”以自喻道出诗人漂泊无定的身世,与高僧的萧洒形成对照,“相对一茫然”则直抒茫然若失的复杂心绪。一个“茫”字既包含对高僧超然境界的向往,又流露自身羁旅江湖、无所皈依的孤寂。景与情在此碰撞,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诗中数处化用典故,于写景维度,时有精妙语句。唯所绘涉佛之景,如佛像、佛塔等,隐显不定,令读者需费神思索、细细琢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冲之《传言玉女·一夜东风》

下一篇:宋·晁冲之《如梦令·墙外辘轳金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