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
qīng
gōng

朝代:唐作者:杜常浏览量:2
xíng
jìn
jiāng
nán
shù
shí
chéng
xiǎo
xīng
cán
yuè
huá
qīng
cháo
yuán
shàng
西
fēng
dōu
cháng
yáng
zuò
shēng

译文

结束了江南的漫长旅程,在将要天亮的时候,来到了华清宫。这时候,朝元阁上刮起了西风,大风卷着雨滴落入了长杨宫中,远远得可以听到凄清的雨声。

逐句剖析

"行尽江南数十程":结束了江南的漫长旅程,

# 数十程:数十个驿站的路程。,行尽:结束。

"晓星残月入华清":在将要天亮的时候,来到了华清宫。

# 入:来到。

"朝元阁上西风急":这时候,朝元阁上刮起了西风,大风卷着雨滴落入了长杨宫中,

# 朝元阁:唐代宫殿,在华清阁内。

"都入长杨作雨声":远远得可以听到凄清的雨声。

# 长杨:长杨宫,汉代的宫殿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宫中种白杨树数亩,故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华清宫》是宋代诗人杜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简笔勾勒诗人长途跋涉、披星戴月抵达华清宫的情景,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借西风呼啸、长杨叶响如雨的凄清之景,暗喻历史兴衰的苍凉与无常。全诗结构凝练,语言平实,虽化用“晓风残月”之意境而未显刻意,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遗迹的虚实对照,传递出深沉的时代感慨,具有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神宗熙宁末为潍州团练推官,历都水监勾当公事、提举永兴军等路常平等事、河东转运判官。徽宗崇宁中拜工部尚书。以龙图阁学士知河阳军。

杜常,字正甫,生卒年不详,卫州(今河南汲县)人,昭宪皇后族孙。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神宗熙宁末为潍州团练推官,历都水监勾当公事、提举永兴军等路常平等事、河东转运判官。元丰中提点河北西路刑狱,移秦凤路,入为开封府判官。哲宗元佑六年(1091),为河北路转运使,知梓州。元符元年(1098),知青州。改郓州、徐州、成德军。徽宗崇宁中拜工部尚书。以龙图阁学士知河阳军。卒年七十九。以诗鸣于世。《宋史》卷三三○有传。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诗人身处江南,历经艰辛的长途跋涉,途经数十驿站,披星戴月,顶着清冷晓风,终于抵达西安华清宫。往昔繁华的宫殿,此刻尽显凄清之态。凛冽西风中,宫苑一片荒芜,长杨宫的白杨林在雨声淅沥中,似在诉说着历代王朝的兴衰交替。此景此情,触动诗人心绪,令其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怀古诗。它描绘了诗人历经漫长行程后在清晨进入华清宫,以及朝元阁上西风呼啸、风声化作长杨宫雨声的景象,营造出凄清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借“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之景,描绘汉唐宫殿在西风残月下的荒凉,借此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双关:“都入长杨作雨声”中“长杨”一语双关,既指长杨宫,又指长杨树,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首句“行尽江南数十程”,诗人开篇便交代自己漫长的行程,“行尽”二字强调路途遥远,走过了江南的诸多路程,暗示其一路风尘仆仆。“数十程”具体而形象地突出行程之远、游历之广。紧接着“晓风残月入华清”,化用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在清晨的微风与将落的残月相伴下,诗人踏入华清宫。“晓风残月”不仅点明时间是清晨,更渲染出一种凄凉、萧瑟之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基调,同时也暗示着华清宫曾经的繁华不再,如今只剩冷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华清宫内的朝元阁,描绘出阁上西风猛烈吹拂的画面。“急”字生动地表现出西风的强劲,也进一步强化了整首诗的萧瑟氛围。朝元阁曾是唐玄宗进行朝会、祭祀等重要活动的场所,象征着昔日的辉煌,而如今只有急骤的西风,暗示着朝代的更迭与兴衰。“都入长杨作雨声”,诗人运用联想的手法,让朝元阁的西风仿佛化作了长杨宫的雨声。长杨宫是汉代的行宫,此处将华清宫与长杨宫相联系,以风雨声象征历史的沧桑变迁,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引发读者对往昔繁华消逝的无尽思索。

4. 作品点评

华清池的千年风华,历来是唐代诗人寄寓兴亡之感的题材。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讽喻,“霓裳一曲千峰顶,舞破中原始下来”的喟叹,早已成为咏史的典范。在经典珠玉在前的困境中,想要另开新境,就需打破陈规,另寻蹊径。这首《题华清宫》正是突破之作,诗人以宏大视角勾勒历史长卷,以含蓄笔触营造悠远意境,将对王朝兴衰的深沉思考,凝结成耐人寻味的艺术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自悲》

下一篇:唐·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