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红尘二十春":在尘世的喧嚣中奔波了二十年,
"就中奔走费光阴":这期间的忙碌耗费了太多光阴。
"有时俗事不称意":有时世俗的事务不尽如人意,
"无限好山都上心":心中便会涌起对无数美好山水的向往。
"一面琴为方外友":一张琴是我超脱世俗的朋友,
"数篇诗当橐中金":几篇诗稿如同囊中的黄金般珍贵。
"会须将尔同归去":终将带着它们一同归去,
"家在碧溪烟树深":我的家就在那碧溪环绕、烟树幽深的地方。
宋代词人
俞紫芝(?~1086?),宋代词人。字秀老,改字无本,金华(今属浙江)人。年少时有高尚的品行,笃信佛教,得浮屠氏心法,终身不娶不仕。王安石晚年居江宁时,俞紫芝与其弟俞子中从游,颇得赏识。俞紫芝工诗,其诗修洁丰整,意境高远,气质不凡。其诗句“有时俗事不称意,无数好山都上心”“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为王安石所激赏。代表作品有《南涧月夕》《旅中谕怀》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抒怀诗。通过描写二十年在尘世奔波的时光,俗事不顺时,山水便成慰藉,以琴为友、以诗为宝,最终渴望携琴诗归向碧溪烟树中的家。表达了对世俗奔波的厌倦,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以及对归隐生活的深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对比:“白浪红尘二十春”描绘的是充满喧嚣与浮躁的生活;“家在碧溪烟树深”则展现出碧溪环绕、烟树幽深的宁静归隐之地,满是清幽与安宁。两者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过往奔波生涯的厌倦,以及对归隐后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与渴求。
3. 分段赏析
“白浪红尘二十春,就中奔走费光阴”,首联以“白浪红尘”比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点出二十年在世俗中奔波的时光。“奔走”“费光阴”直接抒发了对过往岁月耗费于俗务的感慨,流露出奔波的疲惫。“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心”,颔联通过对比展现心境:当世俗事务不顺心时,心中便会涌起对山水的向往。“不称意”的烦扰与“都上心”的眷恋形成对照,凸显了自然山水对诗人的精神慰藉。“一面琴为方外友,数篇诗当橐中金”,颈联以“方外友”形容琴的超脱,用“橐中金”比喻诗的珍贵,将琴与诗视为精神寄托。这两句体现了诗人不重世俗财物、珍视清雅志趣的品格,展现出超脱尘俗的追求。“会须将尔同归去,家在碧溪烟树深”,尾联“尔”指代前文的琴与诗,表达了携琴带诗归隐的愿望。“碧溪烟树深”勾勒出宁静清幽的家乡景象,与开篇的“白浪红尘”形成对比,强化了对归隐后宁静生活的热切期盼。
上一篇:宋·俞紫芝《临江仙·题清溪图》
下一篇:宋·俞紫芝《宿蒋山栖霞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