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柳丝千缕":柔弱的柳条千丝万缕。
# 弱柳:柳条柔弱,故称弱柳。
"嫩黄匀遍鸦啼处":到处都是鹅黄嫩绿,鸦雀争相鸣啼。
# 鸦啼处:此指柳树丛中。
"寒入罗衣春尚浅":还是早春的天气,轻寒侵入罗衣,
#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过一番风雨":刚刚又过去一阵风雨。
"问燕子来时":我深情地询问刚飞回的燕子,
"绿水桥边路":在来时路过的绿水桥边。
"曾画楼、":有一个画楼耸立,
"见个人人否":可曾看到那位美人正在屋里?
# 人人:犹言人儿,对亲爱者的称呼,情人的昵称。宋时口语。周邦彦《迎春乐》词:“人人花艳明春柳,忆筵上偷携遥。” 6. 哀弦危柱:指乐声凄绝。苏轼《水龙吟》词:“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柱,筝瑟之类弦乐器上的弦柱。危,高,指弦音高厉。此处“危”“哀”是弦柱的修饰语。
"料静掩云窗":我料想她静掩云窗,
"尘满哀弦危柱":任凭琴瑟的弦柱上落满尘泥。
# 哀弦危柱:指乐声凄绝。苏轼《水龙吟》词:“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柱,筝瑟之类弦乐器上的弦柱。危,高,指弦音高厉。此处“危”“哀”是弦柱的修饰语。
"庾信愁如许":我的忧愁像庾信那样多。
# 庾信愁如许:庾信,南北朝时诗人。本仕梁,曾出使西魏梁亡,被留长安,北周代魏,又不予放还。愁如许,庾信有《愁赋》,今不传,只留断句若干,如“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
"为谁都著眉端聚":不知为谁而双眉攒聚。
"独立东风弹泪眼":独立在春风中弹下点点清泪,
"寄烟波东去":寄予这雾气迷蒙的江水向东流去。
"念永昼春闲":想到这昼长春闲的时日,
# 念永昼春闲:贺铸《薄幸》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此用其意。春闲,春日闲寂无聊,觉得天长难以打发。永,长。永昼,即昼永,日长之意。
"人倦如何度":困倦慵懒怎生挨得过去。
"闲傍枕、":闲靠孤枕睡意沉沉、
"百啭黄鹂语":听到那黄鹂的婉声柔语。
# 百啭:鸣声婉转多样。
"唤觉来厌厌":唤醒后更觉无聊,
# 厌厌:即恹恹,精神不振貌。
"残照依然花坞":只见斜阳依然照在花圃里。
# 花坞:花房。坞,原指四面高中央低的山地,引申为四面挡风的建筑物。
南宋词人
袁去华(1127?~1177后),南宋词人。字宣卿,奉新(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历任善化、石首知县。袁去华工词,长调气局开阔,小令情致深婉。其词多登高临远、伤春悲秋、别情相思、酒宴唱酬之作,亦有感慨时事、抒发情怀的篇章,雄豪幽畅,慷慨悲凉。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定王台》《水调歌头·雪》。著有《适斋类稿》《宣卿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游子思乡怀人的词。介绍了初春时节词人触景生情的愁绪,描绘了嫩柳鸦啼、风雨春寒的景象,以及向燕子询问意中人、设想对方孤寂、自身独立弹泪、闲倦度昼等情景。体现了游子对爱人深切的思念与无法排遣的哀愁,营造了幽怨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佳人的深情与独处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对面落笔:“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作者本意写自己怀人,却构思出对方怀自己的场面,暗示对方也在思念自己,更显深情。用典:“庾信愁如许”,巧用庾信《愁赋》的典故,庾信有“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等句,作者设想庾信的愁聚在自己眉端,表达愁思之多。借景抒情:开头“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通过初春景色的描写,蕴含浓烈的思乡怀人之情。虚实结合:上阕问燕所见为虚,初春景象为实;下阕自身愁绪为实,寄泪烟波为虚,虚实相生,丰富词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以细腻笔触描绘初春嫩黄柳丝遍布、鸦雀啼鸣的景象,“匀”字写颜色仿佛匀向各处,色彩空灵,既显春意,又触动词人思家之情,景中含情。“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点明早春寒意料峭,风雨过后更添凄清,烘托词人羁旅在外的孤寂,为下文怀人做铺垫。“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向燕子发问,轻灵新巧,设想爱人在绿水桥边画楼,暗示对方思念自己,将深切思念以问句形式委婉表达,极有韵味。“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推测对方静掩云窗,琴瑟蒙尘,直接描写对方情绪,体现其无绪打理、思念深切,从对方角度写自己的爱恋之深。“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以庾信愁典写自己愁思聚眉,自问愁因,感慨深沉,想象新奇,突出愁思之重。“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描绘独立东风弹泪的形象,因在水边,生寄泪念头,想法大胆新奇,意境美丽浑厚,虽知不可为却仍痴想,更显思念诚挚。“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连续发问,体现词人举措茫然、无处寄托的心情,突出愁思之深,百无聊赖之态跃然纸上。“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写闲傍枕听黄鹂语入睡又被唤醒,醒来仍觉厌厌,以黄鹂声衬孤寂,残照花坞景语作结,呼应开头,以景衬愁,更增惆怅。
4. 作品点评
怀人之作多有雷同,袁去华这首《安公子》却以构思别致、章法新颖独树一帜。全词意脉清晰,景起景收,浑然一体。
上一篇:宋·袁去华《侧犯》